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安远县情 > 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

发布日期:2024-03-05 09:58:00

习  俗

一、生产习俗

县内生产习俗因土质、气候、资源原因,南中北片多有差异。全县粮食种植以水稻为主,番薯、玉米次之。塘村、双芫、高云山、三百山、鹤子、天心等乡镇山林面积较大,蜜源丰富,养蜂业久盛不衰,香菇、木耳、笋干等一直为有名的传统农副产品。全县粮食作物普遍莳双季水稻,冷水田、沙质田,一季中稻占主导地位。天心、长沙、重石等乡镇的沉积沙质土壤,不耐旱,上半年以种植早稻为主,下半年多种植耐旱作物。

正月种竹  “立春”后,气温回升,笋芽萌动。“春分”大量出笋。“谷雨”笋难成竹。由于正月笋芽尚小,移动种竹时,笋芽不易伤害,若小心起竹小心栽种,一般当年种竹当年可出笋,易成林。县内种竹,多择正月。被移栽的种竹,又称祖竹。祖竹应选准头年生的母竹。从竹竿由下向上,第一节竹枝,若是一支,是公竹。有两支,乃为母竹。起竹时,竹根不得少于两市尺,尽量带土,保护根系。切梢时,保留五节竹枝,切口尽量留长竹筒,装满水塞紧杂草。种植时,竹根摆放,应按原来朝向,放上基肥,回土踩实,倒一桶水,搭上三脚支架,定根促长。前述为苗竹的栽种。苦竹、班竹、麻种等竹的栽种方法亦然。

鱼塘搭放“乌流鲩”防水獭  每年“春社”前,渔农购买鱼苗时,都会选购若干尾“乌流鲩”(青鱼)搭放防水獭。水獭为鱼类主要天敌。鱼塘搭放了“乌流鲩”可起防獭的作用。据说,“乌流鲩”不吃草,习惯池塘四周回游。当其游过的地方,表皮的分泌物散发水中,獭闻而生畏,逃之夭夭。于是,鱼类得以保护。

添犊与买牛  当母牛快要添犊时,主人会加倍注意,有些小心的农户,会看护助产。当牛犊产下后,胎盘要马上拿开,预防母牛吃掉。因为母牛吃下胞衣以后,会断少奶水, 不利小牛生长。小牛“三朝日”,主人会带上三牲、香烛拜社观,祈求社观保佑。同时,还会让母牛休息一个月,谓为“坐月”。“坐月”期间,加强母牛的营养,让其吃糖酒稀饭等精饲料。满月以后,每天早晨团好饭团喂小牛,谓为傕膘。当耕牛买回之后,主人也会于“三朝日”拜社观,并在社观旁边的树上系上一根牛绳,拜请社观协助看牢,防其逃走,早日落栏。

后龙山、水口边种竹木  屋场后面称为后龙山,前面或左右的河道或池塘,称为水口。后龙山和水口习惯为村民共有。后龙山,一般有成文或不成文的禁山令,长期封山育林,不允许任何人擅自砍伐,否则会依禁令处罚。水口边,多栽树木,一般以黄竹为多。因为黄竹生长紧凑蔸大,便于固堤,加上生活取之方便。鉴于上述习俗,屋场的门前屋后古树、翠竹蔚成风景林带,为居住环境平添了几分幽雅。有些地方的古树还成其标志。

春社不做田  “春社”距“立夏”约个半月,还处于早春,气候偏寒。“春社”日,特别是遇风雨天气,农事再紧不做田,让耕牛休息。依照常识,做田耕牛,必然发热出汗,若遇风寒冷雨,牛易伤风感冒。故有春社不做田一说。

惊蛰炒谷花 “惊蛰”为万物萌动季节。“惊蛰”过后,面临早稻浸种育秧。为了减少虫害,消除虫源,大凡“惊蛰”日,县内农民会将种谷、玉米混和,置锅内用细沙热炒,爆裂开花,盼望禾米丰熟。

食新  农村早稻收割新谷登场后,为庆丰收,农民家家备办酒宴,邀请亲朋好友聚餐,称为“食新”。 南片雅称做禾堆。宴席丰盛程度,不亚于逢年过节。

做下山  与“食新”相近,是木梓下山后举行的一个仪式。经营油茶山的人在寒露和霜降期间,会请“木梓客”采摘油茶。采摘完毕,主人宴请宾客,称为“做下山”。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多数油茶山改种果树或荒废。做下山也逐渐减少。

开工祭神做牙祭  凡烧砖瓦、炭薪,或进山做香菇、砍伐运输、建筑、开山做工程、采矿、专业锯板、水运竹木、兴建庙堂茶亭等开工日或逢农历的初一、十五日,村民皆会买乳狗或鸡祭山神、土地神(社公)、河神、天神,祭衰恶神恶鬼,求神灵保佑一帆风顺,人身安全。然后聚餐,以示庆贺,俗称做牙祭。

二、生活习俗

居家饮食习俗  县内居民的主食以米饭为主,一日三餐,晚上加班吃夜宵。早餐一般不炒菜,城镇居民多吃包子、面条、粉干、烫粉、米果、三鲜粉、豆浆等;农村居民因受条件所限,早餐大多为粉丝、粉干、稀饭等。中晚餐较为讲究,经济条件一般的,副食有什么吃什么;经济条件好的,讲究荤素搭配,重营养,一荤一素一汤一干菜,吃饱吃好。遇有婚嫁、做寿、搬迁等喜庆节日,主人会在正餐前端上米果、粉丝、艾蛋等食品供宾客食用,俗称“吃茶”。

大甑饭,即将米洗净,倒入大锅,煮成半熟捞起滤干,盛入饭甑急火蒸至盖缝出气无水,或食之无硬心,说明生米已变成了熟饭。此法煮饭,人多人少适应,去除了米汤不糊嘴,不干不烂,香甜适口,称为“大锅饭”。

焖饭,即用锅将生米煮成半熟,端锅倒去米汤加盖,拔除灶火,用余热傕熟。如此煮法,多无锅巴,握之成团,松手蓬散,饭香扑鼻,香甜适口,口感甚于饭甑所蒸米饭。

竹筒饭,做法是取两头有节的竹筒,一头保留竹节,另一头挖一小孔,将米倒入灌进适量清水,架火烧饭,待香气扑鼻,取出竹筒破开,随心吃用。此法烧成的饭,食之别有风味。

“钵仔饭”,做法是用陶钵盛米加入清水,然后放入锅内蒸熟,此法简单方便,定人定量。伴随生活水平上升,新炊具不断应市,县内居民煮饭改为高压锅、电饭煲。煮饭省时少力,新鲜、卫生、清香,令人食欲大增。城内高档酒家饭店,有归真返朴,怀旧追踹的重操“钵仔饭”作业,颇受食客青徕。

喜庆饮食习俗  县内南部、中部、北部喜庆饮食习俗既有相同的地方又存在差异。相同的是,菜肴皆以猪肉、鱼肉、禽肉为主料,豆腐、蔬菜为辅料。菜肴数量,中片和南片,一般十碗四盘或八碗四盘。中片十碗四盘上菜的顺序是假燕、禽肉、酥鱼、红烧肉、鱼丸、猪肉皮、 猪肉丸子、什锦菜、海味,四盘为炒猪肉片、炒禽内脏、油炸大块鱼、炒海蛰片。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常以烧皮肉、红烧猪蹄、红烧狮子头,取代传统的大块猪肉。席间,边吃边上菜,下道菜上桌,撤去前道菜。南片十碗四盘为假燕、 炸鱼、禽肉、 鱼丸、 红烧猪肉、蝴蝶鱼、 肉丸、 汤丸、 豆腐炸鱼块、杂脍菜,四盘为炒猪肉丝—— 炒海蛰皮  —— 炒鱼块—— 炒肠杂。南片的丰盛筵宴,往往以约2斤的整块熟猪肉取代红烧肉,谓之炆碗。席间,连续上菜不撤碗。北片筵宴,以大块红、白猪肉和油煎豆腐条为基本菜肴,辅之其它蔬菜和佐料,菜肴数量以十二或十六碗居多。20世纪80年代,县内女宾赴宴有分菜回家的传统。因“菜”与“财”谐音,在乔迁新居、房屋竣工及祖坟告竣时,约定俗成不带菜回家,意为不带走主人的财气、财富。筵宴酒水中北部多以酿制水酒、蒸制米酒为主,南片以“吊酒”上台为多。20世纪80年代后,啤酒、白酒和饮料逐渐走上喜庆餐桌。

丧事饮食习俗   故人出殡后的第一餐,不上荤菜,以豆腐、节令蔬菜为为主,菜肴碗数逢单,俗称吃“斋饭”。故人葬后即入土为安,依照喜事之俗操办筵宴,大宴宾客,筵宴菜肴和婚、寿、喜、庆一个样,以鱼肉荤菜为主,其它蔬菜为辅料,俗称“做好事”。

居住习俗  境内居民多为客家民系,大都聚族而居,住房款式具有客家建筑特色。住房结构多为四扇三间、六扇五间、上三下三、上五下五。四扇三间、六扇五间的房屋款式在农村最为常见,皆为双层楼房,纵向有四面或六面墙体,一排三间或五间,居中1间略大为厅,两边房屋成对称排列,款式紧凑大方,通风透气,采光好。上三下三样式,上下两排平行,每排三间,上排、下排居中一间为厅,称上、下厅,两厅之间置天井采光,天井两侧设廊,上厅设屏风和神龛,下厅前墙设大门。上五下五样式与上三下三样式相同,只是房间数量更多而已。县内北部居民喜建一巷两排房,俗称“渡水”。样式为两排房相对,中间有天井,门檐下设廊,廊设楼梯,分上渡水和下渡水,上下渡水楼廊相通,外围部分设吊脚走马楼。20世纪90年代中后,农村旧有的四扇三间、六扇五间、上三下三、上五下五样式逐渐淘汰,被别墅式楼房所取代,城镇居民则住分层式楼房或独立式别墅,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建筑材料由钢筋、水泥、火砖代替了原来的土砖木料。

堪舆风水 县内居民建房、办厂、造坟有堪舆做风水的习惯。建房讲究要背靠青山有来龙,左有青龙,右有白虎,两侧包抄,前有溪流曲水,远有案山,视野开阔。曲水环屋而出,谓为顺水,出口忌正对或斜对房屋。若溪流向外延生,谓之反水。因此多取顺水。两侧包抄,宜左高右低,向内回拢,避开右边高的白虎向,取左边高为衬龙。向外则冠反沙,反沙为相克。朝向以座北朝南居多,冬暖夏凉。

祭祖敬神  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日,境内居民有敬祖敬神的传统。届时,一般由各户家长或老成男女,备上“三牲(猪肉、鸡肉、鱼肉)”、水果和香蜡烛,在先祖牌位和神坛前敬奉。如此例行敬祖,是让后代效法不忘先祖神灵,让祖宗积阴德于后裔,求神灵保佑平安。

庆“三朝”  小孩子出生后第三天为“三朝日”。这天,接生婆会亲临“月子房”,看望母婴,了解她们产后的身体状况,视情换药,同时用艾苗、姜苗烧水,帮孩子洗澡,用熟红蛋轻滚婴孩头部、胸部等部位,换上外婆送来的新衣服、裤子、帽子和袜子,主人给接生婆送上红包。“三朝日”,主人皆备办佳肴,答谢前来“送三朝”的亲朋好友。隆重的邀请宾客范围更广,筵宴规模更大,甚至请乐师奏乐庆贺。热闹处,母婴会露面见客,接受吉祥赞语。

过岁  孩子一周岁时,会以不同的形式庆贺,谓之做“过岁”或“对岁”。这天,相关亲戚备礼到堂,做外婆的更是满挑礼物前往,礼物一般是全套童装、裹裙、红背带、鸡蛋等食物和童车。周岁以后,境内城乡居民有过生日的传统,年年生日年年庆这种情况在城镇较为盛行。有的逢一才会庆贺一番,这种情况多见于农村。

生日  六十一岁以后做生日称为做寿。这种寿庆,非比一般。因为,作为寿庆其本人,年过花甲有的功成业就,名满一方,有的数代同堂,儿孙颇有出息。“三朝”“过岁”和“做寿”,因地域习俗有关,车头以南的中片和南片时兴做“过岁”和“生日”,每岁即庆。北片则时兴“三朝”。

娶亲、生子、建房称为人生三大喜事,必须大庆一番,筵席必须办得大方体面。除外嫁女、三朝、满月、生日、对岁、十一周岁及做寿都喜欢大摆酒宴庆贺。20世纪80年代以后县内每年考取大专院校的家庭盛行升学酒宴。

依辈分命名  境内居民各姓氏成员的冠名,古代由名和字组成。单姓取名,以三个字为多。复姓取名,多为四个字。不管单姓复姓,各皆依辈分确定,字一般不依辈分。名当中的“辈”,各姓氏多放在“姓”后的第一个字。一个辈代表了一个世系,“辈”按纵向前后定尊卑,越往前,其“辈”序越高,越往后,其“辈”序越低。高者为尊,低者为卑。同一辈中人丁多者为盛,少者为弱。女性一般不标明所序的辈分也不入族谱,不入碑。

修族谱  境内居民以姓为单位修族谱,自古有之,规模大小不一,有的局限临近的几个屋场,有的涉及一个县,有的涉及几个县,有的跨省,有的全国联修,并牵涉海外。境内居民各姓的族谱续修,次数多者,未超十次,普遍六、七次。安远各姓的族谱,“文革”视其为“四旧”,毁弃甚多。20世纪80年代,各姓氏修谱之风再起,县内各大姓均成立修谱理事会负责组织、撰写、汇编。族谱载入姓氏源流、始祖生殁、墓葬遗像、后裔支派、世系(字派)吊线、分布、迁徙、名人轶事、鸿丁、配偶。同时载入修谱理事及赞助名录。

丧葬  旧习繁琐,不少程序已被淘汰。特别是进入21世纪,县内推行火葬制度之后,丧葬习俗大为简化。大体程序是,丧者若有或曾有配偶,不分年老与否,丧者若是女的,火葬之前,一般会“报外家”(即通知死者娘家),约其前来“初看”。认为属正常死亡无异议,丧家则送遗体火化。紧接着,向有关亲戚 “逆报(讣告)”,告之于骨灰盒安葬的时间。届时,亲戚送来挽帐、旌表、谏文、奠纸、花圈等奠品。做“外家”的奔丧,来人要有成年男女,并挑来盛有全鱼、全鸭和重约数斤猪肉的“头罗”。入葬前,多数地方还会为亡人造坟。入葬日的早晨,丧家照样起孝,穿白衣服、麻衣、头裹白布或臂戴黑纱,胸挂白花,跪接奔丧亲戚。入葬时举行简单的“烧香”仪式后,将遗体(骨灰盒)送往安葬处。送葬时,喇叭、锣鼓、鞭炮、孝男孝女、亲戚和其它眷属,簇拥出殡。送葬者回时,依俗不走来时的“旧路”。多数地方,回来先到厅厦,由外家帮行孝者脱去孝装,称为“谢孝”。随后举行“缴钱”仪式,同时撤了灵堂,焚烧灵牌、奠物及亡人遗物。“缴钱”时,杀鸭献花,鸣炮奏乐。之后赔谢“外家”。做女儿的,临夜幕时,到坟场送稻草扎成的火把。火把按亡人一岁一节扎成长串。“三朝日”帮助清洗好遗物,由兄弟亲送到家。此时,丧葬礼结束。

三、节令习俗

县内居民有许多节庆,习俗各异。时间最长、最为隆重的是“过年”,从农历十二月二十四过“小年”起,至正月十五日结束。一过冬至,城乡居民开始陆续做香肠,制腊肉,做“炒果”,煎豆腐,搞卫生,做过“年”的各种准备。“小年”前后,在外工作的匆匆归家团聚。春节期间,家家张灯结彩,挂对联,贴门神。喜炮声时隐时见。娱乐庆典的打马灯、唱花鼓、三脚班、舞龙狮等团队走村串户,活跃于城市乡村,迎春接褔。春节期间族人亲朋好友喜互拜新年,祝福平安发达。已出嫁女儿大多在此期间回娘家看望父母兄弟姐妹。年初二,新婚闺女偕新郎必定要回娘家探望父母亲族,谓之“转门”。转门新妇婿在转门期间受到岳父亲族最热情的接待和礼遇,女婿转门必坐首席无可替代,转门接餐的酒席隆重热情,由岳父家族从亲到疏逐家先后承办,岳父承办第一天转门接餐摆宴依次后推。元宵节,将新春庆典推向高潮,挂灯笼、观花灯等娱乐节目,年复一年。元宵节的晚上,鸣喜炮,放焰火,城镇乡村此起彼落。正月十四、十五两个晚上,由十几二十几甚至几十人组成的“香火龙”,在唢呐、喜炮、锣鼓声中,游街串巷,走乡入村。所到之处爆竹相迎,拱手道贺。

小 年  农历十二月廿四送灶神,过小年。二十三子夜,家家燃香烧纸送灶君回天府,祈求灶君上天向天神奏善事,多降吉祥。小年过后为纳了年阶,至除夕,诸事讲究顺利,行动须谨慎,讲话求吉利。家家打扫卫生,置办年货、炸豆腐、做年糕、冻米糠等,亲戚友人相互馈送年礼。

除 夕  为一岁中最大节令,人称年关。农历十二月三十(月小即廿九)为大年日、除夕日,正月初一为春节。因是年关交替,所以此节令无人不器重。境内居民过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一是洗刷门窗、整理环境、打扫屋宇、清理餐器等,搞好环境卫生,多数人选在腊月十五日,用竹尾扎成长扫,将厨房、正厅、房间里外打扫一新。二是庆祝丰年,食、穿、用基本上样样要齐全,年前大办年货,用具添置一新。三是合家团圆,无论外出多远会在年前回家与亲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同时,家家户户贴对联、年画。大年夜,长辈给小孩压岁钱,年初一男女老少穿着一新,相见皆讲好话,拱手相贺。除夕夜和年初一的晚上,连续两夜照长明灯,意为驱鬼避邪,年年平安,事业辉煌。

春 节  年初一,户户摆设香案,点烛焚香放爆竹,祈求一年平安发财。选择“大利”方向走动几步,谓之“出行”。早、午餐多数人吃素。民间艺人开始走村串户表演舞龙、舞狮及灯彩。家家做米果茶点,相互请茶敬酒。国家机关团体举办团拜,组织慰问值勤的干部职工、公安干警、武警官兵。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兴吃元宵(汤圆),意为新年圆满结束。晚上家家放烟花、焰火,直至深夜。

清明节  在“清明”当日或前后,对始祖和系祖的陵墓进行维修、清扫,祭醮。祭醮用的鸡,不用母鸡,必用雄鸡。祭坟周围撒纸钱。以家庭为单位,对已故亲人的坟地,分别扫墓。农村挂纸醮坟,在时间上,尽量避开“寅”日,因为十二地支“寅”之生肖为“虎”。人与虎为相克,以此类推。祭坟少不了宰牲杀鸡,有虎也有碍阴人领祭。新中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清明”节,会自发地,或有组织地到烈士陵园进行奠扫纪念,久习成俗。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宗族、姓氏为单位,由族人长老牵头集资清明祭祖之风颇盛行。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有端午大似年的说法。节前,亲戚朋友之间相睄,亲戚馈赠蒲扇,用于驱蚊纳凉。家家户户采摘配制端午茶、做蕉叶粄、包粽子,家家户户备办佳肴。在大门小门插艾叶,房屋四周和内室墙脚及床底下均喷雄黄酒,以防毒蛇。用各种香料配上少许雄黄,做成小香包,让小孩佩带,谓之避邪。用草药熬水洗澡。端午节后天气趋热,大人小孩可以下水游泳,小孩子可以剃光头。

中元节  中元节俗称“七月半”,指的是农历的七月十五日,每年的这天祭祀亡灵,会以团体或个体进行。团体多以屋场为单位,邀请和尚,吹鼓手,做道场为亡灵颂经。是日下午“烧纸钱”。所谓“烧纸钱”,将列祖列宗和各户亡灵的钱包和所有祭品,于厅厦大门外统一焚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无公堂田公堂山经济实体,团体“烧纸钱”活动自然停止。但七月半“送钱”习俗一直保留。若某人已故且入葬。“春社”的“拦社”又已履行,那么,亡灵生前的直系亲戚,会将冥纸、阴币、纸制衣帽等祭品,装入钱包、冥箱、冥笼内,并携一篮米果、粑和一只“青头水鸭公”,送到亲戚家里,焚烧寄哀,谓之“送钱”。一般烧钱时先宰杀鸭子,将血滴于钱包封面,让亡灵领取血包。祭后鸭子,亡灵家眷不可领用,让来人带回。 “送钱”所送祭品,因时势之故,今人不限古习,还会让“阴人”享用“阳人”生活方式,经焚代赠给其以“电视”、“冰箱”、“洋楼”等纸质仿制品。

中秋节  俗称团圆节。节日前亲友相互馈赠月饼,节日夜备佳肴盛餐合家团圆欢聚。饭后在庭院设香案供桌,向明月贡献月饼瓜果,合家拜月赏月。月朗星稀,亲人间、朋友间座在桌旁,一边吃着月饼,一边赏月,一边讲故事,小孩喜唱“月姑姐、月秀姐,请下姐姐排年纪……”的歌谣。中秋是团圆节,月要圆,吃的月饼、柚子、桔子也要圆,寓意团团圆圆。

重阳节  旧时乡老结伴登高,饮酒赋诗,插菊花、朱萸。现时兴炸薯包、芋包和会餐。

立  春  旧时,立春日贴“迎春接福”楹联或贴“春”字,立春时分焚香点烛,鸣放爆竹,祈求一年平安吉庆,称接春。知县到社稷坛接春,在田中犁田一圈,并由侍从刈青一担带回,名日踏青。现时,在立春时分鸣放鞭炮以示春天到来。

春  社  又名“官社”,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官社日。祭祀土地神,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正月二十  是日在路旁烧香烛,供米果,祈求蛇神约束众蛇不侵人畜。

立  夏  立夏日家家做艾叶米果或备丰盛菜肴聚餐。

六月六  是为“天贶节”,传说是土地晒银子的日子。在此日翻晒冬衣等。农家备酒菜食新米,名日“食新”。设香案摆上几串成熟的稻穗、豆子和菱角等物敬奉米谷神。

十日朝  农历十月初十,做米果、备酒菜庆丰收。

冬  至  旧时,村间聚众“谢冬”,也叫“谢社”,供祭品酬谢社稷神恩。

四、社交礼仪

婚嫁礼仪  婚礼已趋向文明。但一般娶嫁庆典都要择选日期,称为“拣日子”。吉期确定之后,向亲朋好友发出请柬,布置好婚房,备办必要生活用品。然后用汽车或其它交通工具将新娘接回,举行婚礼。婚礼由德高望重的尊长或择一位先生主持。一般的程序是,(一)新娘到时,鸣放鞭炮,奏乐宣布婚礼开始,(二)新婚夫妇向尊长、亲友行鞠躬礼;(三)新婚夫妇互行鞠躬礼;(四)单位领导、尊长、来宾讲话,致贺辞,新婚夫妇致答谢讲话;(五)娱乐活动。(六)婚宴。(八)礼成。新式婚礼形式多样。参加婚礼者,送上红包或礼物。新娘归门时,女方派若干人陪送。有的青年履行结婚手续后,以外出旅游代为婚礼。有的不旅游,不宴请,履行结婚手续后,迎接新娘进家门。

旧式婚嫁礼仪程序繁琐,县内各地礼仪形式各异,然而以下程序基本相似。

(1)议婚阶段。先由媒人牵线,来往介绍情况,撮挪说合。双方同意,男方向女方索取庚帖,称为“八字”。即女方将女孩子的出生年、月、日、时,按天干地支组成,写于红纸上。男家认为双方八字相合,请媒人与女方商定聘礼款项。款项包括聘金、物资及其它。

(2)定婚阶段。男女双方约定聘礼后,进入定婚阶段。青年男女互换信物(凭据)。男方要向女方送上部分聘金(长金礼,即货币)、三牲及其它聘礼。中片和北片称为“兜饭”,现称睄节(补睄端午或中秋节)。“兜饭”时,男方还要向女方的有关亲眷捎上礼物。“兜饭”后,婚事为正式定下。

(3)归亲阶段。男方将择定归亲日期,红纸写好交媒人送入女家。女方有无异议,给回帖由媒人转男家。归亲前两三天,男方应将所定聘礼送到女家。归亲的前一天女家举行筵宴,男家由接亲执事和乐队,以马灯、彩童引路,抬着衣物食品等来到女家。女家迎进厅厦敬祖后,翌日,将衣帽、鞋袜、糕饼、妆奁,让男家随接亲抬去。出嫁前夜,新娘由“引凤”为其开笄,用丝线绞去脸上汗毛,剪齐额发,修整眉毛,俗称开面。当天晚上,母女皆哭。第二天,新娘浴后,身穿礼服,头盖乌云帕,由乐队、花筒簇拥,一对男女挽扶大哭步入祖堂,拜别上轿。到了村口,双方同时点回花炮归家。接亲到家,长花炮相迎。轿置祖堂大门米篮,待新郎开门后,有对多子多女或儿女双全夫妇,将新娘引入祖堂,撒下子孙豆,更衣拜堂。此时,先生几唱赞语,与一长者红蛋相交。新郎新娘喝交杯酒后,拜祖宗、拜天地、夫妻对拜,随后进厨君,见父母和亲友。北片另有一俗,相见时,新娘给亲属一双“上贺鞋”,对方给新娘子喜钱。此时,普遍设宴,规模数台至几十台不等。酒至半巡,还有抹花脸助兴之习。凡赴宴者,送礼、送红包,各人自便。筵宴结束散客,男家谢媒,一封谢金一桌菜,并由新郎为其背伞送一程。随即,媒人回赠红包,于是各自归家。

(4)书(盒)和对子。旧时嫁娶,为助雅兴,男方去迎亲时,去一书盒。盒内所装,皆为红纸礼单之类,其中有一比对联,这比对联为上联。有的还将上联另书花轿门右边。要女方回书(回对子)。所回对联,要依男方对联之意、联律、组词、音步、平仄、对仗合拍。女方所回下联(对子)一式两款,一款放入男方书盒,一款墨书于花轿门左侧,与右侧对联成对而归。若男方出现违背联律,或女方所回对子谬误百出,或难于配对,受罚不算,还被笑话。

(5)闹洞房。归亲当天晚饭后,娶亲东道摆上茶果,或者上酒上菜。参与者,多为年轻人,也有老者坐镇,以防出格。比较文明的闹法是:边吃边谈,边炮制闹的新花样。通常是请出新娘和新郎给大家筛酒、唱歌、跳舞、介绍恋爱过程甚至要新人当场亲嘴,同吃一颗糖,同喝一杯酒,同抽一支烟等。闹暖房时,若新人羞于洞房不出,参与者则要想办法以胡琴、箫管、花筒、鞭炮、吟诗作对等,到洞房门前三请四请,直到请出为止。

(6)转门。翌年春节后,娘家会依年前去柬的日期,派人将新婚男女请过去,称为“转门”。转门后回的时间,普遍在元宵节的次日。南片和北片有些地方于元霄之前。转门时,除岳父家宴请外,岳父本房眷亲也会宴请。同屋场较疏人家则备茶点相待。转门时,新郎处处座上客,新娘随陪。新郎新娘返家前,向岳父家庭发请柬,并为亲眷家小孩送去若干闹元霄的烟花等玩物。回时,所接餐亲眷家家挑上礼物,将新娘新郎送到家门。同时其岳父必然前往,并要打发红包、稻谷和其它的贵重礼物。岳眷来后,男家以礼相待,一般岳父会留宿几天,其它眷客当日回去。岳父返家时,婿家也打发其相当礼物。

做客礼仪  走亲戚、访亲访友,在安远皆称做客。客至,主人热情接待。客人坐定,主人将食物如粄干、花生、花豆、蕃薯干、水果家常特产上台,客人就席小吃。紧接着一碗粉丝,两个荷包蛋盖面,每人一碗。此道待客,俗称“食茶”或“食点心”,且一般不上酒菜。来客者,其为首次来的小孩或年少女子。主人会在大门外,点放冒烟小火堆,让其跨火入门,意为“避邪”。临别时,主人打发红包、衣物、玩具之类。做客时间有讲究。探望病人当择上午饭前,月尾和下午不去。送“过岁”,一般择月之上、中旬。赴宴做客,宜就餐前赶到。俗语“做客莫在后”。就餐不粗鲁,吞吃无声,每碗菜去筷,当挟面前处,不能从别人筷子上方伸去,更不能插入碗心翻菜挑吃。否则,人谓无教养。饮酒吃菜,按侍酒人套路,礼让行餐。人家筛酒当停筷。不超量饮酒,不跨台要菜。同时,就餐、散席也当循“安席炮竹”、“散席炮竹”响后为宜。首席未坐定,未离席,其余宾客将稍等为雅。入席时,与主人拱手道贺,离席退场,主宾握别或拱手道别。做客讲究仪表。大体穿着时新或整洁,容貌修饰得体切时。民间宴席  主席设置,颇有讲究。一律以纵向排列,不管纵行几台。上序一台为主席。主席左为1  2。若纵行三排,中排序一为主,余二排为次。次序排定为,1为首,类推定位是6  4  1  2  3  5或5  3  1  2  4。若纵行两排,为4  2  1  3。每台下首为3  4或2  3席。两侧为陪席,其中一人服侍筛酒、接菜、递烟。不论何种酒宴,不容忽视主席和首席的确定。礼仪疏忽,引发非议。甚者,起哄闹事。首席设置,一般为:嫁娶首席:舅公。小孩三朝:外公,但老外公、老舅公不能坐,嫁娶亦然。接风洗尘首席:所接对象。升学首席:启老师。拜师出师首席:业师。建筑首席:木匠或铁匠。丧葬首席:亡人生前外家。做寿首席:一般寿者本人。官场首席:级别高者。姓氏或屋场、房族未请外宾的酒宴首席:字辈高者或德高望重者。转门首席:被请女婿。

礼仪红包  婚、丧、嫁、娶、建房、造坟等,除给有关人员正当的工资报酬外,还要给礼仪红包,称为“利市”。“利市”钱包多包少,因地因时代不同,各有差异。“利市”钱不讲价,以地域习俗而定,有种说法,凭东道大方,拿得出手。“利市”钱,皆用红纸包好,绝对不能用白纸。“利市”数额不宜元、十、百的整数,得衬上逢2、6、9的零钱,谓有“出头”。为好事逢双、高升、久久长,若以1、3、4、5、7做出头数,为不吉利,意为逢单,“4”谐音为“死”、“7”谐音为“绝”。所包“利市”若“4”和“6”两组成,也算违俗意为“四六货”不成器。给“利市”钱的时间,因事而定。艺人的给法,一般在做某事之前,或刚动手之时。给做客人,一般在临别时。给“利市”钱,一般由东道主履行。 “利市”受领方,须当即施点头礼,回敬吉利话,给主人“好兆头”。建房“利市”大体有“起脚”、“安大门”、“上梁”等,给的对象,通常为木工、泥工、地理。告竣做圆屋酒时,木工在大门正中“长生角”瓦首处钉“五色布”,泥工也于此处提壶筛酒于瓦槽,标志“大进水”,地理手握雄鸡呼赞(有些地方,木工、泥工也例行呼赞)。鞭炮停后,主人以米盘托“利市”呈于对象,并领受吉利话。

睄年、睄节  每年的端午、中秋和春节,城乡居民在亲戚之间、至亲好友之间有彼此携礼相睄的传统。睄节的礼物,一般有三牲、水果、糕饼之类。此外礼品中一般应有时令特征的东西。睄端午节,应有粽子、蒲扇。所去之家,若有小孩,应备个香包,女儿若头年或当年嫁过去,还要备个麦笠(草帽)。中秋节,少不了大月饼,对方若有老前辈,一般又会送上若干好糕好饼,以示尊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新中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睄年,因贫困,少有鱼肉,普遍用一壶猪肉汤代替“三性”这是常规的睄年睄节。一般是晚辈睄长辈,下级睄上级,朋友之间相睄属礼尚往来。女儿归门后的第一个年节,一般是父母睄女,并备有猪肉、鲜鱼和善鸡,第二年则为女儿睄父母,礼物相似于父母睄女。首次相睄礼物的接纳,北片有俗语“母睄女,拿来看;女睄嫒,领一半”,意思是说母睄女的礼物不能接收,女睄母亲的礼物只能收一半。中、南片地区仅限于母睄女,睄的目的是告诉人家,嫁过来的人是有外家、有父母,欺负不得的。但是后来又形成了女照样睄母的习俗,意为孝敬。

五、禁 忌

逢年过节禁忌  节令禁忌颇多。如不可掉筷子、破餐器、倒油瓶、说不吉利话语等。年初一白天,当家人不可上床睡觉,会崩田堪。初一十五不骂人。正月不取债。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不食荤。八月初一君生日不斋。“分龙日”不挑尿桶。

语言禁忌  打霜(降霜)应说“打白露”。因“霜”与“伤”谐音。人故,不能说“死”应说为“多谢”或“谢世”“升天”“仙逝”等。下票忌说落票,雅说“落米”。水运排筏之人,称筷子为“串条”“排篙”,忌说筷子。忌喊“浑号”“外号”。北片、中片“生崽”,俗说为“讨饭佬”,生的是女孩,应说“千金”或“讨人家格”。小孩子长得“漂亮”、“体胖”应说“很绳(丑)”“很瘦”。死人出殡日,不能说“埋死佬”,应说“做香火”。

出行禁忌  五人三姓莫行路,三十六人别过渡。初三、十三、二十三,路上有钱莫去拿。做客七莫去八莫归,妪翁做客当日归。路上不捡鲤,水中不捡麂。年初一不出行。双方归亲偶然相遇,向高处避让者为吉利。进山从事砍运者,出门前若生口角并咒“死”、“绝”、“翻”、“跌”、“断”、“破”字眼,宁愿休息一天或在家从事其它劳作。路上遇狗交配,吐口水避邪。成年男子不进妇女月子间。七月半俗称“鬼节”,夜不出行。

丧葬禁忌  依历书不择“带路日”“带路时”,否则出殡行葬,死者会带走生人的财运。生者忌碰触故人耳朵,碰了触了死人会做鬼闹事。故人入棺,生人当节哀,忌抱棺抱尸痛哭,古谓主凶。出殡时,抬棺或其它人被棺材头碰撞主衰。路上遇送葬宜远避,忌正面相碰。大雨淋孝子,伤孝子元气。行孝期间,孝子不进他人家,古俗百三十天内不理发。做坟送茶,忌送包粄、花生、蕃莆籽,行餐菜不上酿豆腐。做外属奔丧,忌用孝竹殴打孝男孝妇。做完葬事,和尚不留宿。

嫁娶禁忌  攀亲重异姓,忌本姓本族男女结婚。“八字”宜相生、忌相克。定聘红纸,整张只能对开不宜切断,带白边也得保留,谐白头到老。归亲忌“带路”。忌者,带走女家财和运。新娘拜别忌不哭,回亲人数忌逢单。忌由两块布做成的“长花鞋”,“打落衣”、“乌云帕”应黑布做成,陪嫁箱笼所装东西少了“糕仔”更忌。“糕仔”谐音“教崽”,意于归后生儿育女,有教养有出息。结婚后,夫妻来娘家做客,不能同房。忌在娘家生孩子。

理发师禁忌  理婴孩“满月脑”,头发不能丢在地下,而是应该放在红纸上,让主人带回,或是帮主人当面放于祖堂的大门顶上意为高升。领受主人“利市”钱,回敬“长命富贵”等好话。无赞语人称不吉利。理发后头发散乱地下,其小孩生病,易引发责难,甚至被人冷落,理发职业难于稳操。为老人理发,未经同意,忌剪彩眉。为人剃须,只能站在侧边进行,忌当面剃须。

木匠禁忌  木匠为人制作家具,若受伤,血污忌沾木料和已成品的具物上。迷信的说法,容易招惹凶象。做房子的门窗、高度、宽度要过“法尺”(指旧时尺码)的“官”“本”“财”“义”“绝”……,居家门窗,一般合“财”“义”,忌合“绝”“病”“离”……等不吉利的字眼。其它房子的门窗,究竟合何字眼,则依房子的性质和用途而定。制做橱、柜等的“法尺”也然。做“双合”大门,“门神追”无阴阳八卦,内眉中心少“无极”图案,也列为匠忌。

铁匠禁忌  不准吃酿豆腐和包子粄。说是锻造的用器夹炭多,难成器,枉成次品。

和尚禁忌  平时,和尚和道士同去人家,为之一忌。凡熟人酒宴请柬,通常委派家眷前往,和尚本人前往赴宴则引发非议。若为故人做道场,“送神”“撤灵”后,不准留宿,小酌当夜出走。临走一般不与主人寒暄“再见”道别话语,由主事人履行礼仪后悄悄离去。和尚和道士一般信守本行,不跨做“地理”“算命”行业,又忌担当婚嫁寿庆等喜事的主事礼生。

泥匠禁忌  新砌砖墙,不宜靠物,因砖湿浆稀,若斜靠木棍之类,砖易错位墙易斜,从而影响质量。停工时,工具忌用水洗,只能擦干。说水洗易洗走生意—— 无人请。

裁缝禁忌  剪刀利、指甲长的话语,其它场合寒暄无所谓。若在裁缝店,或请裁缝做衣服,当说及剪刀利指甲长,裁缝不悦,是对裁缝巧为偷布的影射。

屠师禁忌  宰小猪、病猪、母猪的屠师厨工,易招惹忌嫌,大凡指此类为不正当的手艺人,因为宰小猪、母猪,损失了猪源。宰杀病猪,导致病源传播扩散,影响生猪生产和人类健康。婚丧喜庆,厨师应一刀将猪杀死。复刀或猪还会走动,被视为宴庆不吉利之忌,当即让主人内心留下伤心阴影。婚庆时,男方去女方的猪肉聘礼,皆为厨师操刀所定。送去女家猪肉,忌含猪嘴下腔、猪肺,且猪尾巴被割掉;例行的“被嫁”、“掌输”、“掌判”等礼仪猪肉,篾穿“背脊”等,皆为大忌。此俗中、北片较讲究。

做客禁忌  去别人家做客,扫地、洗头、茶水乱倒,说不合时宜的话语,都为俗忌。主人敬酒,要起身端杯谦谢,酒席上不能说食饱了,应说喝醉了,否则为忌。吃点心的面子蛋,除非主人盛情非让你吃掉不可,甚至用筷为你揭烂,一般不宜全都吃光。吃东西时不宜松裤带。不宜将衣袖卷得老高,不能站起来挟菜。对辈分高者谦敬,对同桌人亲和。忌宴席上说是道非。


官方微信
关注·政务微信
新浪微博
手机网站
扫描访问手机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