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无障碍 无障碍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决策公开 > 政策文件及规章 > 政府文件

关于印发《安远县“十四五”新型城镇化规划》的通知

访问量:


安远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安远县“十四五”新型城镇化规划》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城市社区管委会,县政府有关部门,直属及驻县有关单位:

《安远县“十四五”新型城镇化规划》已经第十八届县政府第8次常务会议、第十五届县委第12次常委会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执行。

安远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5月20日

安远县“十四五”新型城镇化规划

二〇二二年五月

目 录

TOC \o "1-2" \h \u

HYPERLINK \l "_Toc13342" 第一章 城镇化迈入新发展阶段 5

HYPERLINK \l "_Toc99" 第二章 总体要求 11

HYPERLINK \l "_Toc8770" 第三章 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 15

HYPERLINK \l "_Toc30084" 第四章 加快推动会寻安一体化发展 23

HYPERLINK \l "_Toc30540" 第八章 加快现代化城市建设 43

HYPERLINK \l "_Toc5542" 第十二章 加强规划实施保障 71

前 言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县在脱贫摘帽并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乘势而上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起步期,是我县加快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奋力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的关键五年。

《安远县“十四五”新型城镇化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来赣州考察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要求,根据《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赣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安远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编制。本《规划》是指导安远县“十四五”期间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第一章 城镇化迈入新发展阶段

“十三五”时期是安远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群众获得感最强、干事创业氛围最浓的发展期。随着我国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凸显,转型发展、提升质量成为新时期的重点。新型城镇化是国家在新时期、新背景下提出的重大战略,有利于扩大内需、激发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就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着力促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十四五”期间,我县要立足城镇化发展现状和特征,研判发展趋势和环境,认真贯彻落实各级政策要求,科学合理制定“十四五”新型城镇化规划,推动全县新型城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我县紧扣追赶超越转型发展主题,城镇化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城镇体系格局不断优化、城镇综合承载力显著增强、产城融合发展逐渐凸显、政策机制进一步完善,城镇化整体发展较快,为“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城镇化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坚持区域协同联动,科学优化区域布局,城市能级显著提升,人才引进落户政策体系更加健全,推动产业、人口向城镇聚集,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市民化。“十三五”末城镇化率达到46.26%,较“十二五”末提高7.5个百分点。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十三五”时期,全县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狠抓产业就业扶贫,深入推进教育扶贫,全面落实“四道医疗保障线”,实行全覆盖、分类别的安居扶贫政策,稳步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重大扶贫政策的落实;2019年4月获省政府批准退出贫困县序列,顺利实现高质量脱贫摘帽目标,74个贫困村全部退出,所有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改善,农民收入大幅提高。2020 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8229元、12302元,与“十二五”末相比年均增长7.49%和10.3%。先后获得全国革命老区减贫贡献奖、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中国果业扶贫突出贡献奖、全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先进县、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县等系列重要荣誉。坚持以民为本,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城镇体系空间格局不断优化。目前全县基本形成“中心城区—县城—中心镇—一般镇—乡集镇”层次分明的城镇体系等级结构。同时,积极融入“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格局,以提高城镇化质量为导向,优化空间布局结构,小城镇、重点示范镇、文化旅游名镇、科技产业发展园区等新载体发展较快,空间布局形态更加多元,城镇体系不断优化。

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十三五”期间全县交通建设累计投入113.75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1.7倍。宁定高速建成通车,与寻全高速形成“十”字型高速公路网,通往周边县的出境公路全面改善提升,三条省道升级为国道,实现了25户以上自然村组通水泥(油)路,荣获全国首批“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市政交通路网持续优化。“十三五”期间,改扩建城南大道、城西大道等48条市政道路,全县市政道路人均面积约17.06平方米。城区污水管网持续改善,版石工业园污水处理厂全面建成。能源保障进一步改善,形成了以220、110千伏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电压等级协调发展的电网结构。水利保障能力稳步提升,新建了艾坝等3座水库,流域系统治理工程、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农村饮用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等项目建设持续推进。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深入实施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截止2020年底,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约13.01平方公里,扩大1.3倍。持续开展省级文明城市、卫生县城创建工作,“脏、乱、差、堵”现象得到有效整治。秀美乡村建设取得重要成效。覆盖所有行政村的通村公路修建如期完工,改水改厕工作基本完成;三百山镇、新龙乡等一批乡镇被评为森林乡镇和“省双十佳休闲旅游秀美乡村”。

第二节 存在问题

城镇化质量不高。虽然我县城镇化率达到46.26%,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远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且差距逐年加大。城镇公共服务设施相对市区差距较大,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较弱,城镇文化特色彰显不足,城镇化质量不高。

产城融合深度不足。虽然产业园区与主城区分组团式布局,但整体发展在空间上较为分散。商业服务、生活设施等多分布于主城区,产业园区商业服务聚集度较低,不利于城市的人口增长、人才引进和就业创收,产城融合深度不足。

城镇体系不够健全。城镇体系发展结构不尽完善,城镇规模普遍偏小,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产业规模小,发展不稳定,城镇职能不突出且缺乏特色。中心城镇辐射带动能力弱,人口和产业功能集聚能力不强。

基础设施仍存短板。市区路网系统不完善,断头路较多,老城区道路较窄通行压力大、停车难。新区基础设施配套仍显欠缺,应对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城市内涝等问题在部分区域仍会发生,老城区现有管网亟待更新,不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制约了城市高质量发展。

城市治理水平有待提升。城市智能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教育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缺乏,无法完全实现就近就学就医,智慧城市功能尚未有效发挥,城市管理和“双创”环境有待提升,城市对中高端人才吸引力仍不足。

城乡发展差距较大。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8229元、12302元,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城乡收入比为2.3:1,收入差距依然较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缺乏,教育、医疗等资源短板尤为突出。

第三节 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外部条件和内在动力的深刻变化,我县城镇化发展面临新趋势和新要求,将进入以人为本、区域协同、提质增效、产城融合、改革引领的新型城镇化阶段。

国家政策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出新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新型城镇化成为重要的国家战略,城镇化从过去重建设、重扩张转变为注重以人为核心,强调顺应和满足人民群众的发展需求。党的十九大以来,更进一步明确了新型城镇化的时代要求、价值导向和发展格局,建立起城镇化进程与现代化进程、治理改革过程的互动关系,为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区域发展战略为新型城镇化发展带来新机遇。国家大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建设”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系列区域性协调发展战略,为安远提供了高质量发展的有利环境,为安远新型城镇化发展带来新机遇。

未来城镇化转型发展的基础条件已经成熟。我县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城镇化转型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区域一体化、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等战略的实施为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形态、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城镇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当前我县城镇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将进入重要转折期,准确研判城镇化发展趋势和环境,紧紧把握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积极应对城镇化面临的风险挑战,有利于明确未来全县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赣州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深入落实各级新型城镇化规划与建设工作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瞄准‘三个定位’、坚持‘四条路径’、实现‘六大目标’”的发展思路,融入湾区发展精雕东江翡翠,深入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促进农业转移人口有序有效融入城市,积极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优化完善城镇总体空间布局、等级规模体系和职能结构,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效率和治理水平,全面提升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着力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与质量。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开放共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重点放在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上,推进人口素质、人口质量发展,促进人口总量增容和合理分布,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加快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加强社区治理,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产城融合、集约高效。加快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全面转型步伐,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重点发展绿色食品加工、电子信息、矿产品加工等产业。优化整合产业园区,积极引入优质企业,加强城镇功能与产业发展融合。

协同联动、城乡融合。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会寻安生态经济区建设,优化城镇体系布局,推动城镇协调融合发展。坚持城镇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相互协调,构建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

绿色发展、和谐共生。坚持绿色发展,推进矿产、河道等生态修复,强化各类生态要素空间管制,突出绿色循环产业发展,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建设生态宜居安远。

文化传承、特色彰显。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鼓励文化创新,塑造特色城镇风貌,重视保护传统村落等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安远特色文化内涵。

改革创新、协同推进。坚持市场主导、政策引导,推动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创新,加强部门与部门间政策联动,推动户籍、土地、财政、社会保障等相关政策和改革举措形成合力。

第三节 总体目标

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即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展望至2035年,面向现代化的全县新型城镇化基本成熟和定型,人的现代化、城市现代化、治理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基本实现。锚定2035年全县面向现代化的新型城镇化打造融入湾区发展精雕东江翡翠总体目标,综合考虑我县城镇化发展阶段和趋势,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确定“十四五”期间的主要发展目标:

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成效显著,城镇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力争到202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2%,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8%以上,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提高。

城镇空间格局不断优化。积极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推进县城建设按照“南优、西跃、北延、东进”的方向,做美做优城南,积极开发东部新城,做大做强城北产城新区,突出中心城区黄金地段核心地位。完善城市重点交通网络建设项目,全面开展城市设计,提倡城市修补,建设具有独特气质和内涵的安远城镇,推进鹤子示范镇及三百山特色小镇建设,促进全县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更加优化。

城镇设施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城市更新行动深入实施,城镇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教科文卫体等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城市功能更加完善,环境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人居环境更加优化,城市建设管理充满智慧。

城乡融合发展成效显著。小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农村能力显著增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成效凸显,城乡统筹一体化机制进一步完善,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形成。

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完善。深化改革各项举措全面推进,户籍管理、土地管理、社会保障、财税金融、行政管理、生态环境、规划建设管理等关键领域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新型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


安远县“十四五”新型城镇化主要发展目标指标

类别

序号

指标

2020年数值

2025年

目标值

指标

属性

更高质量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1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46.26

52

预期性

2

义务教育段学生在城镇学校就读比例(%)

100

100

预期性

3

跨县异地就医定点医疗机构开通率(%)

100

100

预期性

4

城镇住房保障受益覆盖率(%)

23.79

24

约束性

更加数智宜居的现代化县城

5

城镇人均居住面积(平方米/人)

-

49

预期性

6

城市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

80

90

预期性

7

生活垃圾高标准分类示范小区(累计个数)

33

60

预期性

8

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的建成区面积比例(%)

-

≥25

预期性

9

县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97.7

按省下达任务执行

预期性

10

标准化避灾安置场所(累积个数)

80

100

预期性

更为和谐的城乡融合发展格局

11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

2.29

2.12

预期性

12

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结对学校(所)

26

32

约束性

13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95

95.5以上

预期性

14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2000

2500

预期性

15

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97.7

98


第三章 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

  

深入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促进农业转移人口有序有效融入城市,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全面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

第一节 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坚持存量优先原则,推动进城就业生活5年以上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稳定就业生活的新生代农民工、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城的人口等重点人群便捷落户。逐步将社保、医疗、教育、就业服务等内容纳入居住证管理范畴,提高含金量,逐步实现“一证通”。探索实施农村籍大学生“来去自由”的落户政策,探索符合条件的返乡就业创业人员在原籍地或就业创业地落户。结合城市“三疏”,着力做好农村转移人口及随迁家属的落户工作,有序推动农业人口梯度转移,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全面清理现行城乡二元分割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政策法规,逐步剥离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福利待遇,还原户籍的人口登记和管理功能。健全人口信息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实际居住人口登记制度,建设和完善覆盖全县人口、以公民身份号码为唯一标识、以人口基础信息为基准的人口基础信息库,逐步推进户籍与福利脱钩。

深入实施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以居住证为载体,建立健全与居住证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居住证持有人享有与市区户籍人口同等的各类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以连续居住年限和参加社会保障年限等为条件,逐步享有与当地户籍人口同等的中等职业教育资助、就业扶持、住房保障、养老服务、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权利。

加强相关政策支持。探索建立以经常居住地登记的户口制度。全面取消落户限制,实行“实际工作+实际居住”即可落户的户口迁移政策,逐步实现户口通迁。简化户籍迁移手续,加强落户政策宣传,开通线上申请审核系统,提高落户便利性。用足用好创新创业、人才培训专项资金,对来安远就业创业的高层次人才、科技人员按照相关政策给予补助支持。打造“人才公寓”,为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提供“拎包入住”和酒店式服务。

提升新市民整体素质。高质量推进补贴性培训,制定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面向农业转移人口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深化实施农民工“春潮行动”“求学圆梦行动”、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支持企业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训并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适时加大农民工稳就业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力度。

第二节 深化土地和住房管理制度改革

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严格控制大规模城镇建设扩张,提高新增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和集约利用,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盘活城镇存量建设用地,建立健全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激励机制和存量建设用地退出激励机制,推广应用节地技术和模式。整合工业园区产业链,引入优势产业和相关配套项目,提高工业用地产出率。稳步实施老城区和城中村改造,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探索建立县域内建设用地指标“地随人走”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交易市场。推进农宅、闲置宅基地、空置农村三产用地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统一确权,探索建立城市规划边界范围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闲置宅基地使用权、空置农村三产用地使用权等用益物权纳入城镇建设用地交易有形市场试点,有序引导城市资金参与农村建设。

完善征地补偿机制。切实维护农民生产要素权益,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经批准占用农村集体土地建设非公益性项目的,允许农民依法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开发经营并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完善对被征地农民的多元保障机制,加快安置点建设,拓宽失地农民安置渠道。

健全房地产市场长效调控机制。完善住房、土地、建设管理、信贷、税收等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优先安排政策性商品住房用地,合理增加普通商品房用地,严格控制大户型高档商品住房用地,引导商业地产有序发展。合理预测住房建设总量、优化结构和布局,完善住房用地供应制度,优化住房供应结构。实行差别化的住房税收、信贷政策,支持合理自住需求,抑制投机投资需求。建立房地产市场预警系统,监测房地产运行态势,建立及时公开房地产市场信息、房地产规划计划信息的制度保障。

健全保障性住房制度。完善以公租房为主的住房保障体系,结合棚户区改造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继续做好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工作。完善租赁补贴制度,积极推进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并轨运行。制定出台住房保障管理立法,严格准入和退出制度,规范保障性住房建设、分配、运营和管理。推动住房保障信息化建设,健全住房保障管理信息系统。

第三节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稳定就业。提高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水平,有针对性地提供政策咨询、职业介绍等公共就业服务,多渠道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稳定就业,对就业困难群体实施分类精准帮扶。支持有创业能力及创业意愿的农业转移人口就近自主创业,加大财政支持和金融服务力度,扩大创业补贴范围,降低创业成本,帮助创业企业拓展市场空间。依托现有各类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提升改造一批职业技能实训基地,面向农业转移人口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强化企业开展农民工岗位技能培训主体责任,鼓励大中型企业联合技工学校、职业院校,建设一批农民工实训基地,开展岗前培训、新型学徒制培训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

建设适应进城农民刚性需求的住房。完善以公租房、政策性租赁住房、共有产权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优化保障性住房供给模式和布局,综合采取实物租配和货币补贴等方式,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城市低收入群体的住房保障水平。结合棚户区改造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完善土地出让收入分配机制,探索支持利用集体建设用地按照规划建设租赁住房,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优先保障举家迁徙农业转移人口的住房需求。允许农业转移人口在流入地缴纳和领取住房公积金。提升城乡结合部等农业转移人口集中居住区配套设施水平,鼓励产业园区和具备条件的大中型企业配套建设公寓楼、集体宿舍。

提升随迁子女受教育质量。将解决随迁子女上学问题纳入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围,统一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实现相关教育经费随学生流动可携带。扩大义务教育资源供给,优化学校布局,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优化事业编制调配,增加教师编制数量。保障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提高公办入学比例,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保障未能在公办学校就学的随迁子女在普惠性民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完善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升学考试的政策措施,探索建立以本地学籍、居住年限和连续受教育年限为依据的中高考报考制度。建立健全随迁子女关爱帮扶机制,在情感上、学习上、生活上给予关心和帮助,促进随迁子女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创新探索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重点的参保方式革新,积极推进养老、医保等社会保险关系跨地区无障碍转移接续,保证农民工和进城落户农民缴费不断档、参保续得上。加强信息化手段运用,建设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综合平台,简化社保转移接续程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相互衔接。加快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整合,推进异地就医门诊联网结算。强化用人单位特别是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依法为农业转移人口缴纳社会保险,提升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比例。

第四节 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

  建立多元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根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类,明确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责任。根据基本公共服务事权划分,鼓励政府承担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以及市政设施等方面的公共成本,增强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地区政府的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企业主要落实进城务工人员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制度,加大职工技能培训投入,依法为进城务工人员缴纳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费用。鼓励进城务工人员积极参加城镇社会保险、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等,提高自身思想水平,强化自身融入城市社会的能力。
  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机制。落实国家关于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若干财政政策,建立对全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机制,重点向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较多的乡镇倾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完善相关转移支付分配办法,对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多的城镇安排年度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相关配套设施建设。
  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农村权益。完成农村不动产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积极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不得以退出上述权益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鼓励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农村承包地经营权,完善农村“三权”在依法自愿有偿前提下的市场化退出机制,确保农民依法获得合理补偿。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研究建立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退出农村权益的具体办法,确保农民依法获得合理补偿。

第五节 加快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改造

加大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力度。结合城市人口疏解、建筑疏密、产业梳理“三疏”工程有关要求,重点攻坚改造老城区内脏乱差、不宜居住的棚户区以及经鉴定的城市危房,加快推进全县棚户区改造工作。依法加强对城中村私搭乱建行为监管和查处力度,大力推进城中村改造,特别是新区城中村改造工作。加快城市空间优化、基础设施改造和公共服务配套,推进棚户区和城中村居住环境改善。

加快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完善提升配套功能,打造建筑风貌朴素自然、古韵传承的老城区。提升新老城区结合带建设水平。加大县城有机更新力度,通过旧城改造和局部微改造手段,对老旧社区进行功能维护和景观改造。适度降低老城区人口密集区建设密度和强度,加快建设廉江体育公园,提升新城区和工业园区发展活力,实现城市功能科学统筹分布。

第六节 创新城镇化投融资机制

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推动城镇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全覆盖,促使政府财力与公共服务事权相匹配。合理确定各级政府在教育、基本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方面的事权,建立健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分担机制。逐步完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补贴办法。

建立财政引导的融资机制。研究设立城镇化发展基金,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特色小城镇功能提升等建设。健全PPP项目制度管理,加大力度包装和推介PPP项目,促使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化建设,引导企业成为新型小城镇运营商,对小城镇或农村社区统筹规划、整体运营。

拓宽融资方式。发挥我县各类融资平台的作用,推动转型发展,充实资产规模,加强资本运作,鼓励上市融资、企业债券发行等直接融资方式,支持有条件的平台与社会资本合作,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探索采取发行城市建设债券、发行信托计划、引进私募股权基金、融资租赁、保险资金运用、资产证券化等新型融资方式筹集建设资金。


第四章 加快推动会寻安一体化发展

加快会寻安生态经济区绿色发展。大力实施“生态+”“+生态”发展战略,推动生态农业品牌化、制造业绿色智能化、生态旅游全域精品化。全面推广废弃矿山“三同治”林权抵押改革模式。突出保护治理联防联控,持续推进东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推动与粤港澳大湾区共建绿色生态长廊,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示范样板、东江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试验区和赣粤闽边绿色发展先行区。

第一节 融入区域化发展格局

持续打造生态样板。巩固提升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成果,探索构建“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生态修复模式。高标准推进和积极争取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项目建设,努力打造长江经济带生态治理示范样板。力争东江源生态持续保护建设和省区际生态补偿列入国家重大项目,深入实施东江流域上下游横向补偿试点,探索建立常态长效补偿机制,打造全国跨省流域生态补偿典范。积极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废弃露天矿山生态治理和水土流失治理,全面推广废弃矿山“三同治”模式。引导政策性金融机构研发绿色矿山信贷产品,盘活绿色矿山创建资金,争创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

健全交通网络建设。抢抓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的重大机遇,落实好革命老区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试点任务,打通内畅外联、北上南下、东接西连的对外开放通道,构建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强化规划区与粤港澳大湾区、海西经济区、赣州市中心城区的联系,开工建设瑞梅铁路,推进赣龙厦高铁前期工作,远期规划赣梅高铁,加快补齐区域铁路短板,有效连接汕头港、厦门港等出海口,融入省域副中心城市1小时经济圈和周边主要城市2小时高铁圈。加快完善高速出省通道和区域联系通道,无缝接驳重点园区、景区和港站枢纽,增强通行保障能力。

优化提升信息基础设施。全域部署5G网络,深化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基本实现乡镇全覆盖,推进交通枢纽、产业园区、热点景区等重点应用场景深度覆盖。推进千兆光纤网络向行政村延伸,到2025年,行政村光纤覆盖率达到100%。深入推进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区域“触觉感知”能力。谋划建设赣南脐橙品质品牌溯源系统、脐橙大数据中心,推动落地脐橙产业全国性行业数据容灾备份中心和应用中心。改造升级工业互联网内外网络,深入实施企业上云工程,培育建设一批行业级、企业级“5G+工业互联网”云平台,积极创建国家、省级“5G+工业互联网”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增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等支撑能力。

第二节 深化一体化合作机制

主动参与大湾区产业链、供应链分工,集群式承接大湾区电子信息优质企业,建设一批直供大湾区的农副产品基地。拓展与广州黄埔临港经济区等地的合作深度,积极推动大湾区城市与我县建立对口合作机制,探索建设“飞地”产业园、医疗联合体、教育共同体等平台。用好饮水思源·香港青少年国民教育基地,建立与香港地区的常态化交流机制。推动会寻安生态经济区建设,在绿色廊道、康养产业、旅游联盟等方面取得实质进展。

完善一体化发展机制。聚焦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加强通盘谋划和顶层设计,在跨行政区、没有行政隶属关系、涉及多个平行行政主体的框架下,探索一体化推进的共同行为准则,形成制度新供给,注入发展新动能。

创新区域联系机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生态保护领域联防联治机制,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发挥交通网络在产业、交通、市场、科技等方面桥梁作用,促进人流、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交流密切,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步伐。

强化区域协同发展。积极探索和率先实践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的新路子。接续推进一、三产业协同发展,合力打响东江源特色生态产品、“会寻安脐橙”、“会寻安天然氧吧”等具有区域共同特色的区域公共品牌,在提升三县合作牢固性上实现协同发展。大力推进二产错位发展,形成具有互补性、链式发展的工业体系,降低生态承载压力与内部无序竞争。

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不断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加强与广州、深圳等城市合作,不断探索深层次合作机制。加快推进产业转移承接示范区建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嵌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链。积极推动旅游领域“引进来”与农业领域“走出去”战略。积极开拓大湾区市场,按照准入标准供应优质特色农产品。不断扩大区域旅游宣传,打造粤港澳生态康养旅游后花园、天然氧吧,依托高铁经济,打造大湾区游客“周末游”精品线路,实现会寻安与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度融合。


第五章 优化城镇体系与空间布局

统筹城镇布局的规模经济效益和生态健康安全需要,把握全县现状城镇体系特征,优化县域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形成“强化南北、培育东西、全域统筹、多点支撑”的城镇空间格局。

第一节 推动城区片区联动发展

强化规划引领完善功能布局。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城市承载力。完善城区文化、旅游等设施,丰富旅游业态,建设新时代旅游城市。有序推动县城东部新城、城南新区、城西片区、产城新区和古田片区“五个片区”建设,科学规划生产、研发、物流、商贸、居住、文化、体育等功能分区,实现功能空间有效衔接。

推动城区分区联动特色发展。做旺产城新区。完善学校、医 院等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功能,加快园区与城市建设融合发展,实 现就业、就学、就医、娱乐、购物的便利化,引企入园、引人入 园,打造县城扩容的城市新区、新兴产业发展聚集区、产业创新 发展的新高地。

做精城南新区。全面完善城南新区基础设施,贯通环城南路、 鹤子大道、东生围大道等城市路网、建成碛角公园、悦府绿廊等公园绿地,突出城南新区的文化、体育、教育功能,增强城南新区的公共服务能力,主动承接老城区功能,建设成为县城品质消费中心、服务业发展中心,打造彰显现代气息的商贸智慧新城区。

做特东部新城。大力推进东部新城建设,按照生态宜居、文 旅融合的功能高标准建设,建成夏日风情园等项目,提升龙泉湖 公园,规划建设欣山大道东段、九龙大道东延段、金石大道、三中路、环城东路等项目,打造山水相融、生态秀美特色片区。推 动九龙工业园退城入区,完善闲置土地盘活、低效用厂房退出机 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做优城西片区。加快城西片区建设,建成市民之家、西环路、财富路西段、城西绿地公园等项目,打造便民服务、生态养老城市新区。

第二节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深入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的创建。全面推行城市设计和风貌管控,保护和延续城市文脉。实施新一轮城市功能和品质提升行动,规划建设新市民服务中心,科学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结合城市空间规划,打通丁字路、断头路及改造畸形路口,建设交通诱导系统,完善城区市政路网,畅通中心城区道路内外环,改善市区交通微循环,积极打造“畅通城市”。全面实施城市更新行动,高起点推进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加强城市绿地、照明工程建设管理。

推进老城区升级改造。加快棚户区、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 设,完善提升配套功能,打造建筑风貌朴素自然、古韵传承的老 城区。提升新老城区结合带建设水平。加大县城有机更新力度, 通过旧城改造和局部微改造手段,对老旧社区进行功能维护和景 观改造。适度降低老城区人口密集区建设密度和强度,提升新城 区和工业园区发展活力,实现城市功能科学统筹分布。

强化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升城市公共服务能力,加快信息化建设进度,打造智慧城管,基本实现网络全覆盖,完善文化、体育、交通、卫生、 商贸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强污水、路网、排涝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城市公共服务网络,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强化城市风险“全周期”管理,落实人民防空防护要求,保障城市隐蔽工程和生命线系统的可靠性。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推动资源、管理、服务向街道社区下沉,实施城市“网格+”工程,加快建设现代社区。

加强城乡风貌管控。保护城镇和重点古村落文化遗存,保留和延续城乡文脉,突出赣南客家文化与建筑风貌,实现自然生态、 历史人文和现代化建筑和谐统一。

第三节 打造一批“示范小镇”和“特色小镇”

精心打造不同类型特色小镇。按照“全域规划、城乡一体”理念对村镇建设进行整体规划布局,推动乡镇错位发展、协调发展, 形成秀美乡村建设与全县产业、土地、旅游、环境、公共设施配套建设相结合的局面。打造一批布局合理、环境优美、产业兴旺的特色圩镇、特色街区。加快鹤子新型城镇化示范镇建设, 把鹤子建设成为电商强镇、数字乡村示范镇。加快三百山特色小镇建设,围绕服务旅游产业,做美做优小城镇;围绕温泉养生、健康养老等幸福产业,加快建设温泉小镇、森林康养小镇;围绕文化传承和红色记忆建设镇岗、天心等特色小镇。争取更多的乡镇纳入省市示范镇和特色小镇建设。

统筹布局乡镇特色产业发展。依托乡镇的自然、产业、文化等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统筹布局乡镇特色产业发展,宜工则工、 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明确产业定位,大力推进产业发展,培育产业强镇。挖掘乡土文化,加大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保护力度,以特色农业为基础、以农耕文化为灵魂、以田园乡村为载体,打造不同类型的美丽乡村田园。

第四节 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

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统筹乡村发展规划和布局,以乡镇全域的理念进行功能定位和空间布局,推进乡村发展相互衔接、 相互促进。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社会事业向乡村覆盖。全面开通城区至各中心村公交线路,完善农村邮政设施和物流网络、电商网络,实现乡村供水、供气、供电和通信设施全覆盖,着力打通公共服务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提高生产生活便利化水平。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衔接,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推进乡村管理一体化。加强乡村公路、供水、环境治理、污 水垃圾清运处理等一体化管理水平。加强村级基层组织建设,夯实基层基础,提高村级组织管理水平。

推进产业布局一体化。推进富硒富锌有机现代农业产业布局一体化,逐步建立具有安远特色的“两富一有”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打造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加快村集体经济发展,制定乡、村产 业振兴规划,建立健全乡村产业协调发展机制,促进产业合理布 局,推动特色农业、绿色加工、生态旅游、康复养老产业加快发 展、融合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积极推广“一村一品”+“农村电商”等模式,鼓励城镇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特色 产业。统筹推进美丽宜居乡镇、村庄、庭院产业融合建设。

第五节 明确城镇发展职能定位

按照城镇职能发展方向和产业依托,将全县小城镇划分为旅游服务型城镇、农贸型城镇、工贸型城镇和商贸物流型城镇,促进形成县域范围内城镇布局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发展的局面。城镇发展主轴和次轴沿线的城镇主要发展以服务和贸易职能为主,引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包括城市综合服务、先进制造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商贸物流等。旅游生态环沿线城镇主要以生态型产业和旅游业为主,突出生态特色、农业特色和文化特色,包括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现代农业等。

旅游服务型城镇。以当地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为依托,以休闲文化与旅游消费为主导发展方向,加强交通、现代服务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形成旅游网络,带动当地城乡经济提升。

农贸型城镇。以传统农业生产、加工与农业贸易等相关产业为主导,强化农特产品的种植养殖,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公共服务设施投放,打造现代农业和观光农业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合理控制发展规模。

工贸型城镇。以特色产业为支柱,在强化原有优势资源型上促进转型提升,重在产业链的上下游的接续发展,扩张横向产业联系,重视交通物流贸易功能配套,打造服务次区域的物流贸易节点。

商贸物流型城镇。以初具规模的特色集贸市场与产品批发市场为平台,以后方特色产品的规模化与品质化为基础,提升城镇综合物流贸易节点的能力,拓展外向型经济。

培育乡村振兴示范镇。按照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约的要求,以强化产业发展、完善城镇功能为重点,围绕产业配套、公共服务、人居环境、综合面貌、优秀文化、基层治理、共同缔造等方面,重点聚焦基础设施建设补齐短板、公共服务设施提档升级、镇村风貌综合提升、农房建设质量改善等四个方面,赋予新内涵,体现新要求,完善建设标准,提升建设水平,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培育一批产业特色明显、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服务功能完善的乡村振兴示范镇,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到2025年,创建孔田镇、鹤子镇、三百山镇等10个乡村振兴示范镇。


第六章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协同发展之路,推进以实体经济为引领、低碳工业和现代服务业齐头并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生态产业体系,实现生态品牌化、制造业绿色智能化、生态旅游全域精品化。

第一节 推进工业发展升级提档

实施“工业倍增升级”战略,,推进形成以电子信息首位产业为主导、特色农副产品现代深加工、特色矿产品开采及深加工为两翼的新型县域工业体系。优化产业布局,加强配套建设,推动以工业化信息化融合为特色的产业链延伸发展,实现产业体系升级再造。到2025年,全县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20亿元,基本完成产业链优化布局,工业体系在赣南地区形成比较优势。

1.提升传统优势工业

推动传统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按照“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方式绿色化、产品品牌化、产业链中高端化”原则,促进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鼓励现有企业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积极开展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大力发展绿色矿业经济,探索设置重点指标业内标准,搞好矿山植被恢复,推进绿色矿山建设。积极开展品牌培育工程,培育一批辨识度高、影响力大、市场口碑好的品牌。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引入科技含量高、绿色环保的金属新材料、精深加工、出口加工龙头企业,重点开发钼粉、钼材、钼杆、钼丝等深加工产品,新上钼氨酸、钼金属合金等深加工项目,开发钼矿尾砂和废石引进废料循环再利用项目,形成钼金属产品加工产业链,推动传统优势产业链从前端向后端、低端向中高端延伸转变,实现产品质量、技术工艺、能效环保等水平全面跃升。

2.加快发展新型工业

提升新型工业发展水平。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实现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闽三角的优势互补,重点发展电子元器件生产、电子音响成品制造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无污染的科技型和创汇型项目,在电子喇叭、五金线材、音响设备组装、电子产品外壳注塑、产品外包装生产及印刷等产业链环节形成配套,衔接各个配套环节的生产能力,加强延伸产品的开发力度,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努力提高综合效益。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和承接新型材料制造、智能制造装备、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和新能源装备等重点领域产业转移,抓好重大项目建设,丰富现代化工业体系。深入开展“个转企,小升规”工作,精准帮扶农产品深加工、服装纺织、清洁能源、电子配件等重点企业入规。

3.推动产业优化布局和集群发展

完善以“链长制”为主体的产业链推进机制,培育壮大“1+N”产业集群,力争园区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20亿元、规上工业企业数量翻番。推进电子音响、电解电容、线路板等细分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加快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化进程。依托优质农产品资源,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力争成为新的重要增长点。积极对接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等科研平台,推动稀土产业转型升级。实施优质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扶持聚集中小微企业。补齐园区设施短板,完善工业平台功能。增强孵化培育功能,鼓励企业科技创新。完善招商政策,优化招商方式,突出招大引强,力争整体引入产业链、产业群。

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推进九龙工业园区企业“退城入郊”,工业园区重点扶持成品音响及零配件、高低频变压器、车载精密电子、摄像头镜片等优势产业。产城新区重点扶持手机及其零配件、电子元器件等智能终端及精密配件等产品制造企业。引导电子音响、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聚集城北工业园区,矿产品深加工、纺织服装、林木加工等产业向版石工业园区发展。

培育龙头企业。培育一批规模较大、技术含量较高、竞争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发展配套产业,对接全县乃至周边工业集群发展战略,建立上中下游互融共生、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一体化组织新模式。支持企业积极走出去,对接周边区域龙头骨干企业开展产能合作、拓展省内外市场。

加强工业基础配套。集中攻坚解决现有工业集聚区域的“卡脖子”问题,推动园区自来水、供电、燃气、通信等配套设施建设同步跟进,改善工业发展平台“硬环境”,解决技术工人培训、成本控制、服务咨询等产业链配套问题。

第二节 推动现代服务业提质提速

实施服务强县战略,围绕重点产业布局,聚焦新业态、新模式,通过畅通道、强平台、优金融、数字化,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做优生活性服务业,不断积蓄发展活力,推动地方特色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

1.全力发展旅游产业

围绕打造“一核一圈两区”,完善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实施核心景区品质提升工程,推动三百山景区创建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东生围创建省5A级乡村旅游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以三百山景区为核心,完善旅游要素配套,培育旅游“六大产品体系”,做优“两天半旅游圈”。利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实施精准化旅游营销,唱响“东江源·三百山”旅游品牌。改革景区运营管理体制机制,引进战略投资者,提升景区市场化经营、专业化管理水平。实施“旅游+”战略,鼓励发展特色民宿、休闲体验农业,建设文旅、康养综合体,打造一批旅游专业村、网红打卡地。

2.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打造“通道+枢纽+网络”现代化物流体系。争取瑞梅铁路、赣龙厦高铁、赣州至梅州高铁途径安远并设站点,争取设立进境水果指定口岸,建成赣州南至安远版石高速公路,开展多式联运,积极打造闽粤赣三省交汇综合物流集散地。

打造县域物流枢纽节点。建成赣南农特产品集散中心,打造会寻安区域性物流枢纽,充分整合现有物流基础设施等资源,打造现代化综合物流园区,增强综合物流服务功能,引进和培育专业化物流企业,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

大力发展智慧物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技术,实现运输、装卸、保管、流通、加工、配送等各环节智能化,推动物流标准化建设,大力推广应用标准托盘、周转箱等单元化物流器具;推动城乡高效配送工程,加快发展物流新业态、新模式。

3.大力发展新兴商贸业

优化商业功能区空间布局。打造现代化生活性服务业,构建差异化、特色化、便利化新兴商贸服务体系,主要商圈与文化、旅游、休闲紧密结合,建设一批商旅文联动的特色商业街,打造一批特色餐饮农家乐、特色民宿、旅游风情小镇。

大力发展夜经济。培育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业态丰富的地标性夜生活集聚区,打造集食、游、购、娱、体、展、演于一体的多元夜间消费市场,完善夜间城市交通、安全、环境等配套措施,建立夜间经济监督机制。引导传统商贸和实体商业转型升级、跨界融合。

持续繁荣消费市场。深入实施“优品、兴市、强商、旺客、捷运”五大行动,聚焦“零售热、餐饮旺、车市火、夜市活、电商红”,利用现有商业设施改造发展消费体验中心,拓展商品交易市场提档升级,打造“15分钟便利商圈”,推动菜市场升级改造,开展精品展、美食节、时装周、旅游日、推介会等节庆活动,积极培育本土消费品牌。

4.着力发展现代金融

全力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有效增加绿色资金供给,大力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适时设立专业化绿色担保机制、区域性绿色发展基金,加大对环保、旅游、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生态修复等领域的绿色投资,重点支持会寻安生态经济区重点项目建设,支持相关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

积极稳妥发展供应链金融。打造地方大数据服务平台和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依托商业银行、核心企业和互联网金融企业,重点与县域主要产业链融合发展,定制一体化金融创新产品,提供个性化供应链金融产品服务,形成数字化、专业化、智慧化、全程化供应链金融生态体系。

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用足用好政策性银行融资担保和风险分担缓释体系,大力推广政策性报销和政银保合作模式,增加普惠型金融产品供给,不断提高覆盖面、增强持续性,实现互助共享和线上线下同步发展,服务好小微企业、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旅游康养。

5.加快发展电子商务

促进电商与县域特色主导产业深度融合。利用电子商务为主要产业产品生产、贸易、原料采购、客户管理、发布信息、企业推广、共享优质资源和交易提供平台服务,鼓励企业利用第三方平台开展B2B、B2C等多形式内外贸电子商务,扩大产品知名度和销售覆盖网络,创建安远特色电商品牌。优化升级电商双创中心(众创空间),完善配套设施,做强做大安远电商产业园,培育一批电子商务代表性企业。加强电商人才培养,实施电商培训计划,大力引进电子商务等相关行业“高精尖”人才,重点推动安远籍电商优秀人才返乡投资。大力发展电商扶贫。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申请电商扶贫产品“三品一标”认证、“电商扶贫农特产品”,培育一批网上零售、批发企业、网络化服务企业、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和平台型电子商务企业,积极创建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充分利用“赣品两上三进”“赣品网上行”等对接平台,推广农产品订单生产、互联网众筹、“生产基地+社区直配”、益农信息社、网络直播、微店等新模式,培育发展跨境电商。。

推进农村电商持续发展。用好赣州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深入建设和完善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整合优化乡村电商服务站点建设,完善农村物流快递配送服务,加快鹤子镇智能电商特色示范小镇建设,推动建成县、乡、村三级智能化现代物流体系。加大电商培训宣传推广力度,打牢农产品“上行”基础,拓宽本地特色农产品网络销售渠道,推动本土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建设。


第七章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的原则,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加快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第一节 提升交通基础建设水平

构建对外大交通体系。加快推动瑞梅铁路项目建成通车、启动实施通用机场项目建设、建成赣州南至安远高速;推进安远三百山至寻乌南桥高速纳入规划并开工建设,加快赣龙厦高铁途经安远新通道、赣州至梅州至汕头高铁新通道的前期研究,争取将赣龙厦高铁新通道、赣州至梅州至汕头高铁列入省、国家的铁路规划,加快G238快速通道建设,构建会寻安现代快速交通体系,建成安远到赣州中心城区“1小时经济圈”,融入周边重要经济区主要城市“2小时高铁圈”。

提升县内交通便利度。完善县域农村公路网络。基本实现县道80%以上达三级公路以上标准,大部分乡道达四级公路以上标准,100%(20户以上)自然村通水泥路。推进全县客运交通体系全面完成。在主要中心乡镇建有等级客运站,100%以上的建制村建有汽车停靠点(招呼站或候车亭牌),基本实现建制村通达客车。

第二节 提升能源保障水平

完善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天然气运输管道与长输管道、社区充电桩等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用能设施现代化、高效化。提升全县电网负荷能力,积极发展热电联产项目,推进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

积极发展风力和光伏发电产业。以开发优质的风能、太阳能特色资源为起点,重点在九龙山、狮头山、浮槎等风能和太阳能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启动大型发电站建设。

大力培育风力、光伏电力应用市场。适当通过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带动相关制造行业发展,形成良性的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经济,促进安远县能源结构优化调整、节能减排和低碳绿色发展。

第三节 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防洪安全建设工作。对安远县城西涝区等重点捞区进行治理,扎实推进对小型病库除险加固,重点实施安远县县城城市防洪排涝工程、洪患村镇治理工程、千亩圩堤除险加固工程、营口水利工程,支持重点山洪沟、河流项目的治理。

完善城乡供水保障体系。以保障城乡供水安全、灌区用水为主要内容,加快重点水源和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重点巩固完善水库水源建设工程,完善县乡供水管网建设,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实现城乡供水稳定、水质达标、农村自来水全面普及。加强水利防洪减灾设施能力建设,实施好中型灌区进行节水改造,扎实推进山塘加固整治。

强化水系生态安全建设。大力推进流域生态、农村水系进行综合整治。继续推进支流水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强化东江源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切实做好水土流失、城市水系连通及水环境的综合治理。

加快实施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工程,健全完善统一的监测预报平台,提升重要江河湖库水文水资源监测预警、预测预报和远程控制能力。加强重要水源地、取水口、排污口、河流断面水量水质监测,对水库、堤防、闸坝、泵站等水利工程进行全面感知。强化网络互联互通和计算存储能力建设,全面提升防汛抗旱预警预报水平和江河湖泊日常监管能力。

第四节 加快推进新基建建设

完善新型基础设施布局建设。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发展,加快5G基站、大数据中心等新基建项目建设,突出规划引领、基础平台搭建和创新性示范应用,聚力发展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

大力优化融合基础设施。搭建新型基础设施与传统基础设施融合平台。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打造5G智慧医疗、5G智慧交通、5G智慧环保、5G智慧消防、5G智慧校园等融合基础设施,深化新老基础设施融合度,发挥新老基础设施的协同效应。

提升创新基础设施。积极与高校和院所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设立实验室、研究院等人工智能研发创新机构,推动电子信息、数字经济、5G产业等发展步伐,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八章 加快现代化城市建设

顺应城市发展新理念新趋势,统筹系统与布局、建设与管理,完善城镇住房制度体系,推进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化建设,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加强城市运行效率和防风险能力,推动城市建设管理向智慧化、信息化转变,使城市成为人民高品质生活的空间。

第一节 完善城镇住房制度体系

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落实“一城一策”,健全房地产市场发展长效机制,实现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目标。深化细化房地产市场调控管理措施,提升精准调控水平,完善基于土地供应、金融杠杆调控、不动产交易登记、市场监管“四个闭环”的房地产市场调控体系。加大房地产市场秩序整治力度,落实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探索形成“源头管控、过程监控、终端总控”的闭合式监管模式。

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以公租房和政策性租赁住房建设为着力点,逐步完善保障性住房租赁市场,充分发挥住房兜底保障功能,实现城镇“双困”家庭和特殊行业群体应保尽保。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共有产权住房建设,鼓励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力量探索利用自有建设用地和自筹资金建设共有产权住房。建立棚改“四清一责任”工作机制,稳步推进棚户区改造。提升保障性住房和移民搬迁点后续管理服务水平,加快保障性住房资产确权工作,建立资产管理评价标准,深化“和谐社区•幸福家园”达标创建活动,按照“共同缔造”理念,实现保障房小区居住对象“住得进、稳得住、有尊严”,着力实现全县人民住有优居。

第二节 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加强道路交通设施建设改造。加强城市道路桥梁建设,启动新区环线工程建设,开展全县道路路面柔性改造,优化完善城区路网布局。加快完成主城区老旧道路改造提升工程,打通断头路,实施老城区内市政道路、地下管网、配套市政设施提升改造,加强城市步行道和自行车道体系建设。力争“十四五”期间新建及改造提升城市道路50公里。

加强停车设施建设管理。坚持扩大增量与盘活存量并举的思路,加大政府和社会资金投入,强制性要求小区项目配建停车位,适时整合房地产小区、城市综合体地下闲置车位资源,盘活市场资源,满足日益扩大的停车需求。科学规划全县智慧停车场建设,缓解城市停车难问题。加快推进城市停车收费和智慧停车管理工作,调动社会资金建设地上、地下停车位的积极性,整合现有的停车资源,建立智慧停车管理平台,建立完善城市智慧交通管理系统。

加快供水设施改造建设。结合城市更新、城中村改造和新区建设,推进城市供水设施建设,加快建设水库灌溉配套工程,实施应急水源供水等城市供水工程,扩大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县城公共供水普及率分到98%。制定和实施城市节水综合改造方案,实施农业节水、推进工业节水减排、促进城镇节水降损。实施城镇供水管网改造,推行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理,进一步降低漏损率,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0%以下。

加强燃气设施建设改造。积极扩大天然气入户安装,结合道路改造推进中压管网建设入户,加强工业园区燃气管线建设,确保所有具备通气条件实现通气,提升市区天然气管网供气能力。加快乡村气化管网进行建设,针对农村移民搬迁点,依据规划设定液化气供应点,提高安全供气能力,方便人民群众。“十四五”末,实现城镇气化全面覆盖,全县整体城镇气化率达到99%以上。

第三节 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以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质为目标,修复城市水系、岸线、山体、自然风貌,加快城市山体公园建设及山体绿化,完善城市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流域生态环境,加大城市绿道、生态廊道、环城绿廊等生态功能性绿色空间拓展,推进城镇增绿扩绿。发展绿色生态小区,努力建成国家园林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5平方米。

加强污水处理能力。持续推动城镇污水管网建设工程,加快城区雨污分流改造,重点启动城区污水管网项目,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与提标改造。积极推进污水处理、再生水利用工程建设,力争“十四五”期间,完成所有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作,县城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7%,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以上。

引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逐步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加快建设生活垃圾焚烧终端处理设施,逐步减少原生垃圾直接填埋。逐步有序开展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推广工作,重点推动新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建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完善医疗废物转运设施和集中处置设施,因地制宜建设危险废物处理设施,健全餐厨垃圾和建筑垃圾再收回再生利用体系。树立绿色生活思想,推广文明健康生活习惯,树立良好饮食风尚,倡导绿色出行理念,坚决杜绝餐饮浪费,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鼓励购买高效节能产品,严格限制一次性餐具、塑料购物袋发放使用。

提升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导向,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加快煤炭、铝、建材、陶瓷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持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建设,构建高效生态产业体系。全面推进绿色建筑发展,完善绿色建筑标准和认证体系,推广绿色建材和装配式建筑,通过绿色化改造提升既有建筑能效。开展各行业碳排放定额、减碳路径、碳排放实时监测技术与管理方法研究,明确行业达峰目标、制定行业碳排放标准以及增量管控,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到2025年,新增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开工比率达到100%,装配式建筑占城镇新建建筑比率达到30%。

第四节 增强城市基础设施韧性

增强城市排水防涝能力。全面开展城市排水防涝能力风险评估,加大城市排水管网、泵站等设施新建和改造力度,抓紧补齐排水防涝短板,着力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全面推动“河长制”细化实施,开展河道综合治理,提高防洪标准。推动城市建成区污水管网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以及老旧污水管网改造和破损修复,健全定时清淤疏通长效管护机制。科学布局排水泵站、排水车等应急设施,建立完善“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滞削峰、超标应急”的城市排水防涝体系。

系统化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建立健全全县海绵城市试点政策体系,把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落实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以城区新建项目、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更新改造项目为重点,统筹城市各层级水系统、园林绿化、道路交通、排水防涝等建设管理,因地制宜选择渗、滞、蓄、净、用、排等多重措施,科学选用植草沟、人工湿地、透水铺装、透水路面、多功能调蓄等低影响开发设施及其组合系统,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热岛有缓解。优化水系空间布局,重塑“一环、三河、多廊、八园”的景观生态格局。形成“以水养绿、以绿保水”的蓝绿结合的海绵体系。主动融入东江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局,围绕“四个层面”,统筹实施“四水共治”,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十四五”末,力争建成区50%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构建城市公共安全体系。构建符合地域特点的“以人为本、防灾有效、科学管理、预警及时、反应高效、人防有力”的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城市抗御灾害的综合防御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全面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立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与防疫体系,提高公共卫生领域供给质量。加强地震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抵御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加大城乡消防建设力度,优化消防站点布局,大力提升综合应急救援能力。加强人民防空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提升人民防空能力和现代化水平。提高居民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构建现代应急管理体系。加强综合性、专业性和社会化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信息系统,推动应急指挥平台建设,提升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加强应急预案管理,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

第五节 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城市基础设施提质增效为引领,以应用创新为驱动,充分运用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构建万物互联的网络体系,系统推进城市交通系统、水系统、能源系统、环卫系统、园林绿地系统等领域智能化建设,系统布局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加快落地“云”上安远,深化“5G+大数据”在应急管理和公共卫生防控中应用。

打造智能管理健康运行的典范城市。建成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实现县、乡镇街道、村和居委会三级网络互联互通。建成共享开放的政务服务中心和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基础和公共信息资源基本实现整合共享。构建网上惠民政府,政务融合、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水平显著增强,行政审批事项全部网上办理率达到90%,市政、人口、交通、应急等社会管理领域的信息化体系基本形成。打造惠民服务便捷贴心的特色城市。基本建成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智慧社保、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养老助残等专项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形成覆盖城乡的智慧化社会服务体系。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示范效应明显的智慧城区、智慧社区、智慧乡村,带动提升智慧城市管理服务水平。全面建成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和数字文化馆等重点数字文化工程,提高数字化文化惠民服务效能。打造智慧产业融合创新的先行城市。推进“互联网+”行动实施,加快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重点企业信息技术综合集成应用达到60%,规模以上企业100%实现关键业务信息化,打造一批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成为智能制造的示范区和领航区。智慧物流、互联网金融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互联网在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方面取得积极成效。打造全域覆盖可管可控的安全城市。社会治安防控、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监管等公共安全领域信息网络体系不断完善,全市安全监控“一张网”基本建成,重点公共区域视频监控覆盖率、联网率达到100%,重大危险源在线监管覆盖率达到100%。重要领域信息系统整体安全可控,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基本形成。

推进建设政务大数据。统筹政务数据资源和社会数据资源,建设全市大数据平台,加强数据汇聚整合和关联分析,提升信息保障和辅助决策能力。积极推动公共数据资源有条件开放,逐步提升政府数据开放共享程度。加快档案馆(室)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大民生档案信息网上开放公布力度,实现档案信息资源远程检索和社会共享。探索政府与社会互动的大数据采集与交换机制,引导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社会组织等主动采集并开放数据。

深化城市智能网格管理。全面升级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推动城市管理部门间数据共享,建立覆盖人、地、物、事、组织的城市服务管理网格。完善城市管理基础数据库,加快电子标签、二维码等物联网技术在城市管理领域的推广应用,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逐步形成全面感知、广泛互联的城市智能管理服务体系。充分发掘市民的主观能动性,探索建设“全民城管”的数字城管新方式,向市民提供解决城市管理问题的高效通道。

推进城建监管信息化。搭建统一的城市建设管理网络监管平台,对城市建设项目立项、规划审批、土地供应、建设施工、竣工验收以及运行管理进行全生命周期监管,实现城建领域基础信息资源全面整合共享,拓展大数据分析应用,提供综合信息辅助决策。拓展地下信息空间管理平台功能,完善地下空间管线和建筑信息,开展地质环境信息数据采集管理,形成全市域立体化地下空间信息库,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全面支撑。

建设“互联网+”生态环境。整合优化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建设涵盖大气、水、土壤、噪声、辐射等要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提升环境预警和风险监测能力。完善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系统,扩大监测范围,形成全天候、多层次的智能多源感知体系。推动水务智能监控,提升水资源管理保障能力,推进区域污染物排放、空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等信息公开。加强对企业环保信用数据的采集整理,将企业环保信用记录纳入全市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 推进建立京津冀环境监测数据及空气质量预测预警信息共享机制,促进京津冀环境污染联防联控。

建设“互联网+”便捷交通。进一步加强交通流数据、车辆及驾驶员信息和视频监控图像等基础信息的采集,建设市综合交通信息指挥中心,形成覆盖交通基础设施、运载装备的智能交通管制网络。推动跨地域、跨类型交通运输信息互联互通,推广车联网、船联网等智能化技术应用,形成更加完善的智能交通感知体系。推动交通服务性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鼓励互联网平台为公众提供交通运行状态查询、出行路线规划、智能停车等“一站式”交通信息服务。

建设“互联网+”智慧能源。深入推进智能电网建设,构建智能化电力运行监测、管理技术平台,推动电力设备和用电终端双向通信和智能调控,优化电力资源配置效率,实现配电自动化和智能电表全覆盖。建设包含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多能源协调互补的能源互联网,实现分布式能源及时有效接入。建设新能源汽车公共充电设施网络,在学校、医院、体育场馆、旅游景区等公共设施停车场开展试点建设,鼓励企业率先在试点区域部署充电设施,带动全市充电设施建设。引导重点耗能企业开展信息节能建设,对用电负荷等数据进行分析挖掘与预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建立智慧城市管理平台。建设与CIM平台深度融合的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管理平台,对设施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模拟仿真和大数据分析,加强对管网漏损、防洪排涝、燃气安全、道桥坍塌等及时预警和应急处置,促进资源集约利用,保障市政设施安全运行。各级政府建设全域覆盖、协同共享的智慧城市管理平台,推动城市网格化管理工作全覆盖。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推进城市治理制度创新、模式创新、手段创新,提高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慧化管理水平。


第九章 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坚持党建引领、重心下移、科技赋能,树立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积极破解“城市病”,完善治理结构、创新治理方式,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造宜居、创新、智慧、绿色、人文、韧性城市,使城市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一节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建立全域全要素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体系,完成县镇两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构建科学高效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实现全县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推动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将生态赋能、区域协同、创新驱动、品质营城作为安远的空间发展策略,科学划定“三条控制线”,优化调整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和生态保护红线,以“底线、规模”双约束为基础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强化刚性管控,对县域范围内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做出总体安排和综合部署,加强各类历史文化遗存、通风廊道的保护,强化城镇风貌空间形态控制。到2025年形成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统一用途管制为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全面提升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基本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安全和谐、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国土空间格局。

优化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把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容量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聚力打造生态文明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样板”,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发展道路,持续推进经济绿色转型,实现生态文明与新型城镇化有机融合。

第二节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大力加强老旧小区改造。稳妥实施“一城一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结合安远县实际和居民意愿,制定安远县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方案,逐项明确老旧小区改造内容。组织实施老旧小区现状摸底,科学编制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规划,制定落实年度改造计划。精简安远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审批事项和环节,探索简化工程建设许可和施工许可审批,构建快速审批流程,提高项目审批效率。完善老旧小区长效管理机制,提高管理维护水平。“十四五”末,基本完成2000年底以前建成的老旧小区改造任务。

加快完善老旧小区服务配套。完善社会活动场所和公共服务配套,科学布局义务教育学校和幼儿园,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在城市内均衡配置,实现就近入学入园。充分把握老旧小区改造契机,推进老年友好社区规划建设,加装电梯、增设停车设施和养老设施,提升小区居民尤其是老年人的居住生活状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推进城市治理制度创新模式创新手段创新,提高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

加快推进“城市双修”、“三疏”工作。以建设美好人居环境为目标,开展城市体检评估,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人口分布,大力推动人口疏解、建筑疏密、组团梳理“三疏”工作与“城市双修”工作,推动城区内部空间结构优化。严格控制容积率,逐步解决城市人口和功能过密问题。完善城市交通体系,对老城区和重点地段实施微循环更新改造,改善老城区人居环境,推动老城区重新焕发活力,创造有影响力、归属感、地域性的文化及空间形态。

第三节 加强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风貌塑造

保护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弘扬苏区精神、长征精神,诠释革命精神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现实意义,健全红色基因传承教育长效机制,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深入挖掘提炼天心整军的核心价值和时代内涵,推进天心整军纪念园建设,打造国防教育基地和赣粤闽三省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基地。 加大红色文化和遗址的保护。加强党史研究,繁荣发展地方志事业,系统整理革命文献、遗迹、实物等史料。保护红军村、红军路,建设长征步道,加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影响力。讲好红色故事, 强化青少年红色文化宣传教育,让红色文化基因代代相传。推出一批时代化研究成果,策划一批红色主题文化精品,出版系列县域特色红色文化丛书,提高红色资源的承载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从红色基因中汲取伟大的信仰力量。

加强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以及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加强文物古籍和红色档案保护、研究、利用,加强优秀传统技艺的保护传承,系统开展对重点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实施建设村级文化点、镇图书馆、红色故事馆“映山红”行动计划。深入挖掘提炼红色文化、客家文化、九龙山文化、采茶戏文化、楹联文化、美食文化等特色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特色文化乡村,盘活中国采茶戏艺术之乡、中国客家小吃之乡等文化资源,打造客家文化和红色基因传承地, 推动东江源文化“走出去”。

第四节 提升城市夜间经济

发展夜间特色餐饮、时尚购物等活力消费,打造餐饮集聚型、文体消费型、便利服务型、百姓生活型夜间经济集聚区,提升夜间文化氛围,营造夜间健身娱乐新风尚。引导城市核心商圈、商业综合体及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延长营业时间,支持建设夜间购物街区、商场和24小时便利店,对延时营业的商场、便利店、餐饮等企业由县财政予以补助。改造提升与新建培育并举,通过增设文化演出、影视、娱乐等服务项目以及街区亮化、智能化等举措,营造商旅文体融合发展的夜间经济消费氛围。打造1条特色商业街区,优化夜间经济街区附近公共交通线路设置,加密运行班次,部分区域延长晚间运营时间。

第五节 创新社会治理模式

推行城市网格化管理。按照“网格覆盖、条块融合、责权明晰”的原则,科学设计网格,合理制定流程,以层层递进、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标准,实施科学合理、人岗相宜、全面覆盖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建立“覆盖全面、重点突出、责任明晰”的管理网络,区域包干、责任到人,对人员、管控区域与难易程度进行界定和匹配,最大限度增强网格化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城市管理工作向科学化、精细化、长效化、常态化发展。创新社区治理模式,推广“红旗经验”,升级完善综治中心平台建设,加快社会网格化管理全覆盖,提升网格化服务管理水平。

加强城市管理数字化应用。以民生服务为导向,加快构建覆盖城市管理、安全生产、应急处理、社会综治、社区服务等事务为一体的城市治理体系,高水平建设“城市大脑”。深入实施数字生活新服务行动,发展数字商贸、数字学习、数字出行、数字文旅和数字健康,积极探索数字生活新服务、灵活就业等数字社会运行规则,打造数字生活新空间。

健全社会各界协同参与机制。规范和发展各类社会组织,积极培育公益性、服务性、互助性组织,引导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社区志愿者、驻地企业单位等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让社会组织承担起政府简政放权释放出的具体事务。发挥群团组织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广泛组织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工作。确保2022年完成全国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镇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100%。


第十章 提升城乡公共服务水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聚焦关键领域和重点群体,完善社会公共服务配套体系,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让幸福城市更加美好。

第一节 保障全社会基本就业

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加大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力度,打好减负稳岗扩就业“组合拳”,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拓展就业创业渠道和服务网络,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创新创业,促进多渠道灵活就业。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深化社保、医保制度改革,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持续关爱残疾人、孤儿、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加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

大力提升劳动者素质。建立以职业院校、企业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为载体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强县人才市场和就业技能培训平台建设,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推进与大湾区职业院校、知名企业的合作,建立校校共建、校企合作关系,打造产教融合的职教共同体、大湾区技能人才培训输出基地。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指导企业依法用工,强化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完善用人单位劳动保险诚信等级评价制度。健全工资支付保障机制,落实工程建设领域与劳动用工实名制,建立农民工考勤卡和信息卡制度,完善安全生产制度,开展职业卫生基础建设活动。规范劳动用工管理,完善企业规章制度,保障职工休息休假权利。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

第二节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加快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深入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完善落实参保缴费政策,积极将落实灵活就业人员纳入政策范围。为困难群体代缴最低标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落实省、市阶段性降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费率政策,逐步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

提升居民医疗保障水平。构建基本医疗保障、商业医疗保险等的多层次医保体系,全面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确保基本医保待遇落实到位。全面落实社保关系转移接续、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制度,实现社保业务网上一站式办理。

改善群众安居环境。合理制定不同收入层次群体住房保障方式和保障标准,分层次实施基本住房保障。加大棚户区改造,加强廉租房、公租房的建设、分配管理。加快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加大社会救助力度,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保障等制度,推动慈善事业发展。

第三节 全面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构建教育体系的“金字塔”。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和育人导向,努力改变把多数教育资源放在培养少数人身上的做法,促进教育机会公平。建立更加科学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坚持让爱教育、懂教育、业绩好的人当校长。优化城乡、校际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推动学前教育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特色化发展、职业教育围绕本地人才需求发展、终身教育多样化发展,全面提升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水平。落实中央“双减”政策,净化教育环境。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健全以引得进、留得住好老师为核心的师资队伍激励机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师资培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推进公共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针对安远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的突出问题,全面推进公共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大力发展公办及普惠幼儿园,加快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并依规办成公办幼儿园或者委托办成普惠性民办幼儿园,鼓励符合条件的民办幼儿园办成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基本构建起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符合区情、充满活力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依据城乡规划、常住人口变化,统筹、优化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完善动态调整机制。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优化教育网点布局,加快城区中小学新建学校步伐,积极化解城区大班额、大校额。落实双减政策,推进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师资配套等全面达标,合理扩充城镇义务教育资源、提高学校供给,加快城区中小学新建学校步伐,保障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着力推进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补齐短板,通过“县管校聘”和职称、绩效、薪酬倾斜等多措并举,稳定乡村教师队伍,完善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和义务教育防辍保学体系,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营养改善计划。规划组建“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共同体”,建设学校管理经验传输借鉴体系、学校文化共建共生体系、优秀师资共享体系、教科研联动互动体系、名师培养工程联动体系等五大体系,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差距,加快通过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评估认定。加大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完善普通高中学校建设,推动高中教育课程改革,补齐高考改革基础条件短板,推动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打造省、市知名高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待遇,建立健全教师培训培养体系,全面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增强教育督导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实效性,打通教育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

推进职业教育融合创新发展。积极开展职业教育综合改革,促进产教融合,做大做优做特职业教育。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扩容、提质、服务、强基”行动,加大安远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建设支持力度,优化办学条件,扩大招生规模。积极策应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职教园区建设,支持开展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申请、建设,对标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标准,强化职业教育软件、硬件建设,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推行“1+X”证书制度、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等培养形式,建设一批省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高水平专业。大力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积极创建省级产教融合型城市,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推动组建行业协会、联合会,探索政府、学校、企业共建共享的办学体制,探索安远职业院校与省内外高水平职业院校、普通高校合作办学模式,加快建设开放、共享、智慧的产教融合基地,培养更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优秀职业技能人才。

完善教育现代化保障体系。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师德师风建设、教师管理和发展政策,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健全适应不同教育阶段需求的师资培训体系,补齐师资数量和学科短板。创新教师管理模式,探索实行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管理制度改革,建立适应事业发展需求的教职工编制动态调整机制,落实教育财政经费投入与管理机制,全面推进县城内中小学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制度,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薪酬制度改革,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不断完善学校校园网络基础设施设备,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全面普及教学通等应用软件,推动“云办公”建设;建设县级数字教育资源库,推广“互联网+”教学模式,广泛开展名师课堂在线课堂教学形式,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实现家校教育信息共享。

第四节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深挖人民健康的“护城河”。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调整医疗卫生资源分布,重点加强儿科、妇产、肿瘤、中药等专科建设。支持新人民医院、中西结合医院、疾控中心、第三人民医院的建设,推进传染病大楼、卫生健康信息中心、医疗物资储备仓库,以及天心镇、车头镇、三百山镇、双芜乡卫生院等工程项目建设。提升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

强化公共卫生体系的科技支撑。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升级改造卫生医疗机构信息系统,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持续深化“三医联动”改革,推进医联体建设,推进分级诊疗服务模式。推进 “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

第五节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开展多元化托育服务供给。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通过按标准新建、幼儿园扩建、社区改建的方式建设一批0-3岁普惠性幼儿托育机构。同时鼓励社会力量进入托育服务行业,逐步构建主体多元、性质多样、服务灵活的托育服务体系,努力满足群众“幼有所教”的美好期盼。

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实施更加积极、开放、包容、弹性的人口均衡政策。完善家庭支持政策,开展基本生育全程免费服务试点,推动实现生育率达到适度水平。“十四五”时期,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5‰以上,出生人口性别比保持在100:110以内。落实人才引进配套政策,提高社会福利支持,在交通、廉租房、公租房安置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为安远人才引进提供保障。

切实做好引农进城工作。坚持向外引和向内部聚并重,在“聚周边人才为我用”的同时,瞄准县内农村人口,切实解决住房、子女入学和宅基地、农田林地等群众关心的问题,有序推进城市片区发展。

健全政府引导的养老机制。加快建设多种形式、广泛覆盖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发展集中运营的社区嵌入式、分布式、小型化、连锁化养老服务机构。完善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机构为补充,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有效提高面向老年人的基本服务供给能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

着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成立“留守儿童学校”、“留守儿童家园”,对辖区内留守儿童进行摸底登记造册,动员组织离退休教师、老干部等“五老”人员,成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成长顾问。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建立农村社区少年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

切实保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严厉打击各种侵害妇女儿童权益的违法行为,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加强残疾人保障力度,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

第六节 推动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大力发展产业扶贫。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特色种养等绿色产业、扶贫支柱产业,支持龙头企业提升经济效益和带贫能力。认真落实“五个一”产业帮扶机制,大力发展紫山药、红蜜薯、百香果等短平快产业,兼顾发展脐橙、油茶等长效产业,让贫困群众短期能脱贫、长期可致富。注重政策扶持与能人带动,鼓励贫困群众能种则种、宜养则养,扩大产业扶贫覆盖面,确保脱贫攻坚成效显著、持续巩固。

持续做好就业与教育扶贫。针对帮扶对象就业和企业用工需求,开展“送岗上门”“送岗下乡”“送企入户”服务,帮助贫困户顺利进入园区就业,全力推进企业和就业扶贫车间复工复产。推进教育扶贫工程标准化建设,实现贫困户子女义务教育零负担。

切实做好健康扶贫。认真落实健康扶贫政策,构建以“四道医疗保障线”为核心的医疗保障体系和健康帮扶机制,由县财政出资为贫困人口购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含大病保险)和医疗商业补充保险,防止出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第七节 建设和谐幸福安远

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加强安全生产监察,深化矿山、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的安全专项治理。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与培训。

深化殡葬事业改革。把殡葬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加强殡仪馆、县级公益性骨灰堂(塔)、农村公益性公墓、乡镇集中治丧场所等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城乡消防治理能力。提高消防基础设施覆盖面,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高应急管理现代化治理能力,推进应急指挥平台和应急救援综合保障基地建设。


第十一章 全力推进乡村振兴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第一节 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巩固提升脱贫攻坚阶段性成果。深入贯彻国家脱贫攻坚过渡期要求,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 摘帽不摘监管”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帮扶力量的总体稳定, 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继续争取国家对脱贫地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政策, 落实联系单位带头振兴的责任机制,发挥部门优势,组织社会资源,凝聚社会力量,不断拓展社会参与乡村振兴力度。统筹推进城镇困难群众脱贫解困工作。

完善创新帮扶机制。聚焦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坚决防止规模性致贫返贫。做 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 拓展消费扶贫“安远模式”,完善扶贫政策体系、监督体系、考核 评估体系。构建可持续的产业扶贫长效机制。

增加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基 地,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全面推行龙头企业引领、合作社带动、家庭农场独立经营的产业发展模式,逐步走出围绕特色农产品的生态化开发、集约化经营、精细化管理新路子。帮扶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建立脱贫人口就业台账,实行就业失业动态监测,持续加强脱贫人口技能培训。深入开展乡风文明建设,扎实推进精神扶贫,增强农民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

第二节 聚焦富硒产业加快特色现代农业提质提效

实施富硒产业发展战略,基本建成现代化特色农业生产体系。重点围绕脐橙和富硒水稻、果蔬等特色农产品,打造一批农业现代化示范基地和物流集散中心。

推动特色主导产业脐橙产业大发展。围绕全国无公害脐橙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国脐橙类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推进脐橙标准化、基地化生产模式,推动脐橙产业高质量生态复产,占领产业中高端市场。巩固种苗生产、供应、研发能力,运用信息化技术提高苗木监管力度。做强做活赣南脐橙流通。以中国(安远)进出口水果产业园“城中橙”项目为抓手,巩固完善国家级赣南脐橙批发市场,引进培育一批现代水果经销、加工、物流先进企业,拓展分类、加工、包装、储存、物流配套功能,以脐橙为主、兼营国内外其他优质水果,抓住时机,拓展进出口功能;利用供销“北控中农”和电商平台以及现代营销模式, 实现水果“买全球、卖全球”。全力打造赣南脐橙大数据中心,建成脐橙产业物联网,实现产业链全环节覆盖、数据联通可控,提升脐橙产业综合服务能力,打造赣南脐橙全产业链发展示范样板。

大力发展富硒特色农业。全力发展富硒特色果蔬。扩大红薯、猕猴桃、油茶、紫山药、百香果、食用菌、黑木耳等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调整种植结构,推行区域化、基地化生产,建成食用菌产业园,推进工厂化、规模化生产,打造全国知名的食用菌供应基地。围绕春瓜、夏桃、秋薯、冬橙等特色农产品重点打造安远富硒品牌,逐步形成富硒产业链。发展林下经济,开拓经济作物发展新方向。

建设大湾区农副产品供应保障基地。大力推进富硒绿色蔬菜规模化、基地化、标准化生产,提升重点蔬菜基地和核心种植区设施水平,提升绿色有机蔬菜对周边区域和全省的辐射力。实施大湾区“菜篮子”工程,建设一批大湾区农产品直采直供示范基地,在大湾区建立农特产品营销专区,全力占领更大市场份额。

第三节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巩固农产品质量安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稳定发展林牧渔业,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三产融合发展。

持续稳定粮食生产。以服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线,落实农业支持保护力度。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加大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力度,主产水稻品种向优质稻、绿色稻、多功能稻、富硒稻转变。持续推广良种良法,发展种、养、收全过程社会化服务体系。

持续提升农产品品质和附加值。实施农产品品质提升工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构建农业产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实施农业品牌创建工程,提高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及农产品地理标志的认证率,促进优质农产品品牌化,着力打造农产品区域品牌。实施农产品品种培优工程,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大力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培育优质农产品种苗,加大种子监管力度,合理运用农业新技术,提升农业发展效率。

加快三产融合发展。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行动,大力发展粮食、果蔬、畜禽等精深加工,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补齐脐橙、食用菌等上下游产业链,引进冷链深加工企业,构建生猪绿色循环发展模式。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园、田园综合体,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提高农业产业附加值,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加快三产融合发展,实施农业融合发展行动,发展生态农业、智慧农业、观光农业、定制农业,促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融合发展,加强农业与电商的有机结合,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力争创建成一个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第四节 大力实施新时代乡村建设行动

围绕打造新时代“五美”乡村要求,推进乡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把乡村打造成为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配套齐全、圩镇清爽整洁、镇村治理有效、客家风貌鲜明的宜居宜业小城镇或村落。

实施农村环境美化提升工程。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按照“强功能、显特色、提品位”要求,坚持“五个联动”,打造一批最美圩镇,创建一批新型城镇化示范镇。因地制宜推进改路、改水、改厕、改房、改塘、改沟、改环境和电力、广电、电信宽带网络等“七改三网”基础设施建设,科学配套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卫生室、便民超市、农家书屋、文体活动场所、公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设施,以及小学、幼儿园、金融服务网点和公交站等“8+4”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快递网点基础设施,提升配套功能。借鉴示范乡镇、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管理经验,整治乡村环境,管控建筑风貌。保护和开发好传统古村落,推进森林乡村、乡村森林公园建设。

实施农村治理创新发展工程。大力完善“五治”融合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推进“枫桥经验”本土化实践,大力推进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实体化建设,积极探索“党建+法治”“党员+志愿者”等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创建一批乡村治理示范村镇,探索开展智慧乡镇管理试点。持续推进乡风文明行动和“赣南新妇女”运动,让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蔚然成风。

实施乡村振兴人才引进工程。按照“懂农业、爱农村、知农民”要求,重点立足乡镇,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育农村双创群体,努力打造一支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推动“安才回归”创新创业。


第十二章 加强规划实施保障

第一节 强化工作组织保障

成立安远县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推进全县新型城镇化建设各项工作,做好新型城镇化配套政策制定和完善,强化对各乡镇新型城镇化工作的指导。各乡镇进一步完善城镇化工作机制,加强协调对接,统筹推进本地区新型城镇化工作,共同推动新型城镇化取得更大成效。

第二节 推行公众参与机制

规划编制的实施和相关配套政策的出台,要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特别是利益相关方意见建议,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加强舆论引导,创新宣传方式,营造有利于小城镇、特色小镇建设的氛围,增强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社会各方的认同感和积极性,汇聚形成共同参与和支持小城镇、特色小镇建设的强大合力。建立多元化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和保障体系。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使社会自治组织和市场主体参与到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中来,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

第三节 开展试点示范建设

组织开展新型城镇化试点申请工作,积极争取国家、江西省在新型城镇化方面的试点,系统推进城镇化试点示范,探索具有安远特色新型城镇化的有效途径和模式。选择不同区域、不同规模、功能定位各异、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各类城镇,积极开展省级示范试点,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力求取得重大突破,探索形成因地制宜、多样化的新型城镇化路径。加快推进示范城镇建设,促进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在建立多元化可持续城镇化投融资机制、建立创新行政管理和降低行政成本的模式、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等方面进行探索。

第四节 加强专业人才支撑

统筹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构建宽松的人才引进环境,主动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要求,通过培养、引进、交流等多种方式,统筹推进城乡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科技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与高校的紧密合作,加快培育一批创业领军人才和技术性人才,推动创新发展。在人力资源配置、收入和福利激励政策、职业发展通道等方面,进一步向农村倾斜,加快城乡人才要素自由有序流动。

第五节 搭建管理信息平台

加强城镇化统计工作,顺应城镇化发展态势,建立健全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和统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规范统计口径、统计标准和统计制度方法。加快制定城镇化发展监测评估体系,实施动态监测与跟踪分析,开展定期评估和专项监测。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为基础,将新型城镇化发展等数据纳入业务平台建设,统一坐标、统一数据格式标准、统一规范,为国土空间大数据基础数据库建设提供支撑。

安远县行政区划示意图

安远县区位示意图

安远县现状城乡建设用地分布图

安远县重要生态空间示意图

县域城乡发展格局示意图

各乡镇总人口示意图

各乡镇城镇化率示意图

县域城镇空间结构示意图

县域第三产业空间布局图


安远县“十四五”新型城镇化重大项目清单

序号

项目名称

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

行业类别

建设地点

总投资(亿元)

“十四五”期间投资(亿元)

投资

方式

计划开工年份

计划建设年份

1

赣州南-安远版石-寻乌南桥高速项目

线路全长约141公里

高速公路

中心城区、信丰县、安远县、寻乌县

146

146

政府性投资

2025

2028

2

瑞梅铁路建设项目

赣州境内约166.962公里

铁路

瑞金市、会昌县、安远县、寻乌县

107.2

107.2

政府性投资

2020

2024

3

安远县通用机场建设项目

建设跑道800米及停机坪、航站楼等

航空

安远县

3

3

政府投资

2021

2024

4

G238安远三排至黄泥岭段公路改建工程

一级公路,线路全长11.544公里

国省道改造建设

安远县

4.5547

4.5547

政府性投资

2022

2024

5

S317安远甲江林场至安信亭段公路改建工程

二级公路,线路全长15公里

国省道改造建设

安远县

2.6

1.5

政府投资

2020

2021

6

S317安远教头至三排段公路改建工程

一级公路,线路全长8.6公里

国省道改造建设

安远县

3.44

3.44

政府投资

2023

2025

7

G238安远塘村至龙布段公路改建工程

二级公路,线路全长19.8公里

国省道改造建设

安远县

4.14

4.14

政府投资

2024

2026

8

G238安远大围至顿界石公路

一级公路,线路全长14.8公里

国省道改造建设

安远县

6.2

6.2

政府

投资

2022

2024

9

G238安远县城至大围段公路改建工程

一级公路,线路全长20.1公里

国省道改造建设

安远县

9.4

9.4

政府性投资

2022

2024

10

瑞梅铁路连接线

一级公路,线路全长8公里

国省道改造建设

安远县

2.4

2.4

政府

投资

2021

2023

11

X223鹤子至江头公路工程

三级公路,线路全长20.1公里

农村公路

安远县

1.5

1.5

政府

投资

2021

2022

12

X229黄坑-老好-铁丰公路工程

路线总长19.608公里,拟按三级公路标准建设,设计时速30KM/h

农村公路

安远县

1.5

1.5

政府

投资

2022

20023

13

X221双芫至塘村至浮槎公路工程

路线总长23.942公里,拟按三级公路标准建设,设计时速30KM/h

农村公路

安远县

2

2

政府

投资

2022

2024

14

X830心怀至重石公路工程

路线总长9.6公里,拟按三级公路标准建设,设计时速30KM/h

农村公路

安远县

1

1

政府

投资

2022

2024

15

安远县永镇水库建设工程

库容710万立方米,供水管道14.5公里

水源工程

安远县

2.42

2

政府

投资

2020

2023

16

安远县石圳水库建设工程

新建一座总库容为420万m³小(1)型水库

水源工程

安远县

1.33

1.2

政府

投资

2020

2023

17

安远县农村水系及水系连通综合整治工程

全县300km2以下农村水系综合整治

城乡水环境综合治理

安远县

4

4

政府

投资

2022

2025

18

安远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项目二期

对镇岗乡、凤山乡、双芫乡、浮槎乡、天心镇、龙布镇、重石乡水厂及供水管网改造提升

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

安远县

1

1

社会

投资

2021

2023

19

安远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项目三期

对版石镇、蔡坊乡、车头镇、新龙乡、高云山、三百山、孔田镇鹤仔镇水厂及供水管网改造提升

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

安远县

1.2

1.2

社会

投资

2023

2025

20

安远县永镇水厂建设工程

日供水规模2万吨

供水

安远县

1.2

1.1

政府

投资

2020

2023

21

安远县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项目

场地平整、建截排水沟、植被恢复等

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和保护

安远县

1.27

1.27

社会投资、政府投资

2020

2022

22

安远县5G+智慧农业项目

利用5G、物联网、大数据、AI、云计算、区块链技术建设果业大数据平台,实现农业AI大脑

融合基础设施(含各类信息化、智慧化、智能化建设)

安远县

1

0.8

政府

投资

2020

2022

23

安远县乡村振兴示范村

对全县18个乡村振兴示范村进行全面整治改造提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安远县

1.8

1.5

政府

投资

2020

2023

24

安远县版石粮食产业园建设项目

项目拟总用地面积为50亩,主要建设内容包括:(1)粮食仓储区(2)粮食加工区(3)配套的粮食应急配送、市场交易、办公,以及道路基础设施等

农业示范园建设

安远县

0.8

0.8

政府

投资

2023

2024

25

安远县脐橙苗木提升工程

在孔田镇和务村建设,新建柑秸无病毒种苗繁育基地1个,总生产面积200亩,其中:野生资源圃10亩,原种树保护圃20亩,柑橘无病毒繁育圃10个80-100亩,母本保存圃20亩,特种柑橘圃5亩,新品种示范园25亩,采穗圃20亩,年出圃200万株。

农业示范园建设

安远县

0.38

0.38

社会

投资

2021

2022

26

安远县生态示范园规范化建设

在全县范围内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水泥硬化果园道路200公里,建设山塘150座,安装变压器100个及配套线路。果园进行生态修复,种植杉木、木荷、枫香等,种植大豆、萝卜、红花才等绿肥改良土壤。推广应用水肥一体化、假植大苗上山定植等集成技术。

农业示范园建设

安远县

2

2

政府

投资

2021

2025

27

赣南脐橙大数据中心建设项目

在产城新区建设橙信通赣南脐橙大数据平台,建设办公楼,安装仪器设备,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健全体系,加强橙信通赣南脐橙大数据运营与管理。

融合基础设施(含各类信息化、智慧化、智能化建设)

安远县

1.2

1.2

2021

2022

28

安远县5G+智慧医疗项目

建设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数据中心机房、卫健专网、远程医疗、移动支付等

融合基础设施(含各类信息化、智慧化、智能化建设)

安远县

1

1

政府

投资

2021

2022

29

安远县卫生健康信息中心建设项目

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

其他信息项目

安远县

1.5

1.5

政府

投资

2021

2022

30

安远县第二人民医院

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床位300张

县级综合医院(含中医院)

安远县

1

1

政府

投资

2023

2024

31

安远县妇幼保健院(妇计中心)新建设项目

二级甲等专科医院,建筑面积60000平方米,床位800张

妇幼、儿童、产科医院(含综合医院科室)

安远县

5

5

政府

投资

2022

2025

32

安远县急救体系建设项目

购置全套覆盖全县的院前急救软件系统,建设5个中心乡镇卫生院的院前急救的硬件设备,新建负压病房、ICU病房,购置7辆负压救护车

应急医疗救治设施

安远县

1.1

1.1

政府

投资

2021

2022

33

安远县天心镇、版石镇、车头镇等卫生院整体迁建项目

总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迁建天心、版石、车头3个卫生院

乡镇、社区、村基层医疗服务体系

安远县

1

1

政府

投资

2021

2023

34

安远县健康养老服务中心项目

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床位300张,养老房300套(间)以上。

公办养老机构

安远县

1

1

政府

投资

2021

2023

35

安远县三百山康养中心建设项目

建设养老公寓、老年活动中心、医疗康复中心、办公用房等

康养项目(含医养结合项目)

安远县

2.67

2

社会

投资

2020

2022

36

安远县公益性墓地(骨灰堂)建设项目

新建18个乡(镇)公益性墓地;152个村级骨灰堂。

其他社会事业项目

安远县

1

0.8

政府

投资

2020

2022

37

安远县殡仪馆建设项目

占地面积16亩,其中火化殡仪馆面积10亩,道路、公共过道、绿化面积6亩。

其他社会事业项目

安远县

1

1

政府

投资

2021

2023

38

安远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建设项目

建设58个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站,20个城市社区服务站。

居家社区养老服务

安远县

1

1

政府

投资

2020

2022

39

安远县5G+智慧政务服务中心项目

建设安远政务云平台、大数据分析平台、智能公共服务平台

融合基础设施(含各类信息化、智慧化、智能化建设)

安远县

1

0.8

政府

投资

2020

2022

40

安远县三百山供水项目

新建一座满足三百山镇周边村民日常饮用水及三百山景区、通用机场等高标准自来水厂,以及建设一座用于三百山镇和三百山景区的污水处理厂

供水

安远县

4

2.4

社会

投资

2021

2022

41

安远县九龙山景区开发项目

新建九龙山旅游景区

全域旅游

安远县

20

20

社会

投资

2022

2025

42

安远县三百山三寮背“赣巨人”旅游区建设项目

新建三百山三寮背“赣巨人”旅游区

全域旅游

安远县

20

20

社会

投资

2021

2024

43

安远县乡村休闲旅游建设项目

建设乡村旅游区景观大门及游客中心、旅游公路、专用游步道、旅游公厕、果园品种改造、景观小品建设以及环境绿化、消防设施建设等

全域旅游

安远县

3.5

3.5

政府性投资

2021

2025

44

安远县井安山桃花源度假村开发建设项目

建设迎客广场、游客服务中心、创意民宿度假体验区、桃花源休闲观光区、果业采摘体验园区、农耕休闲体验区等

全域旅游

安远县

1.5

1.5

社会

投资

2022

2023

45

安远县大脑河长征体验公园项目

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建设长征体验栈道、徒步道、战斗遗址、民宿建设、培训基地等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安远县

20

20

社会

投资

2022

2025

46

安远县三百山风景区户外运动服务设施建设、三百山镇咀下户外运动营地建设、三百山浪驰户外越野公园等项目

新建三百山风景区水上、山地等户外运动公共服务设施;三百山镇咀下村及三百山浪驰户外运动营地建设(露营、休憩及配套设施)

其他体育项目

安远县

1

1

政府

投资

2021

2022

47

安远县唐屋温泉智慧养老示范基地

建设三百山健康养老中心、康养医院、生态农业中草药种植示范区、老年人户外运动基地

康养项目(含医养结合项目)

安远县

10

10

社会

投资

2021

2024

48

安远县“新时代重走长征路”镇岗至九龙山公园、车头官溪至东江源森林公园健身步道建设项目

新建镇岗东升围至九龙山公园健身步道20.6km、车头官溪至东江源森林公园公园健身步道20.1km及配套设施

健身步道

安远县

1

1

政府

投资

2021

2022

49

香港青少年饮水思源研学教育基地项目

新建三百山饮水思源陈列馆、科普园、户外拓展区、大学堂、木屋民宿、游步道,设立爱国主义教育培训中心、东江源文化研究中心

其他文化项目

安远县

2.5

2.5

社会

投资

2022

2025

50

安远县香江温泉度假区旅游开发项目

新建星级旅游酒店、餐厅、浴池、会议中心,新建温泉接待中心大楼及大小冲浪池

全域旅游

安远县

2.5

2.5

社会

投资

2023

2025

51

安远县客家风情园建设工程

占地面积570亩,建设民俗展示区、健康养生区、婚庆礼仪区、文化创意区、文化生态公园5个功能区等

全域旅游

安远县

6

4

社会

投资

2020

2022

52

安远三百山创5A提升完善工程项目

建设福鳌塘伯克木群落公园、梅屋旅游集散中心,提升改造东风湖、九曲溪、褔鳌塘、望天瀑景区,新建采茶戏创作基地、楹联文化艺术中心及实景演出项目等

全域旅游

安远县

10

9

社会

投资

2020

2023

53

安远县三百山东江源生态漂流建设项目

建设游客接待中心、生态漂流河道、观光车游线,峡谷观光休闲游览线及药王、水上游乐拓展、帐篷度假酒店、峡谷拓展区等

全域旅游

安远县

5.6

5.6

社会

投资

2022

2025

54

安远县九龙山生态旅游景区项目

建设登山步道体系、主次入口和服务站点,开发山地、户外营地旅游产品,开发茶马山地骑行公园等茶田度假旅游产品

全域旅游

安远县

20

20

社会

投资

2021

2025

55

安远县“三馆”合一项目

新建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总面积9000平方米,包括文化遗产展示中心以及文化展示公园广场等

重大文化基础设施(含档案馆、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

安远县

5

5

政府性投资

2022

2025

56

安远县文化产业博览园建设工程

建筑面积50000平方米,建设文化名人创作基地、文化产品展示中心、非遗文化演出展示中心、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等

其他文化项目

安远县

5

5

社会

投资

2022

2025

57

安远实验学校建设项目

新建实验教育集团,设实验高中、实验初中、实验小学、附属幼儿园,建筑面积68100平方米

教育

安远县

2.96

2.96

社会

投资

2022

2024

58

安远县产城新区教育示范园建设项目

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建设高职学院、初中、小学、幼儿园、少年宫等

职业教育、技能教育

安远县

15

13.7

社会

投资

2020

2024

59

安远县城区体育场馆(平战两用)建设项目

建设400米标准塑胶跑道体育场(含11人制足球场)、城东体育馆。

县级“两场一馆一池”建设

安远县

1

1

政府

投资

2021

2022

60

安远县足球训练基地建设

在城东体育场周边建设多个五人制、七(八)人制足球场等

县级“两场一馆一池”建设

安远县

1

1

政府

投资

2021

2022

61

安远县义务教育扩建工程

新建小学2所,初中1所,建筑面积38000平方米,新增学位3600人

义务教育

安远县

1

1

政府

投资

2021

2025

62

安远县城乡幼儿园建设项目

新建城区幼儿园3个,新增学位675个;新建村级幼儿园9个,新增学位675个。

义务教育

安远县

1

0.8

政府

投资

2020

2022

63

安远县站前社区、鲜水塘社区、九龙社区、阳光下社区、幸福哩社区健身中心项目

建设1个大空间健身用房、1个乒乓球健身用房、1个体能训练健身用房、1个体质测试室、若干操房类场地或益智类场地或体能类场地等

城市、县城社区体育场地

安远县

1

1

政府

投资

2021

2022

64

安远县5G+智慧社区建设项目

利用5G、互联网、大数据等平台,打通智慧家庭,对接智慧城市,促进形成基于信息化、智能化的管理和服务,构建出良性运营的新社区形态,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实现智慧社区管理,提高社区居民安全感、幸福感。

融合基础设施(含各类信息化、智慧化、智能化建设)

安远县

10

10

政府

投资

2021

2023

65

安远县西霞山大道建设项目

城市道路,线路全长2800米

市政道路及桥梁

安远县

1

1

政府

投资

2021

2022

66

安远县西霞山公园建设项目

对西霞山公园进行开发建设,新建游步道、广场、园林小品、游乐设施、绿化亮化等,占地面积约90万平米。

城市水系绿地(含植物园、动物园、市民公园、城市公园等)

安远县

1.2

1.2

政府

投资

2022

2023

67

安远县保障房基础设施提升改造项目

对城区保障房基础设施进行提升改造,包括道路、给排水、供气、消防、电力和通信电缆、充电桩、门禁系统等

保障性住房(含公租房等)

安远县

1

0.8

政府

投资

2020

2025

68

安远县东江源大道沿线主要节点棚户区改造项目

改造面积 0.96平方米,改造 80 户

棚户区改造项目

安远县

2

2

政府

投资

2021

2022

69

安远县老一中背后棚户区改造项目

改造面积 0.42 万平方米,改造 35 户

棚户区改造项目

安远县

1

0.8

政府

投资

2020

2022

70

安远县官田脑小区棚户区改造项目

改造面积 18 万平方米, 改造221 户; 建设安置房 520套, 建筑面积 7 万平方米.

棚户区改造项目

安远县

3.9

3.9

政府

投资

2021

2024

71

安远县老旧小区改造项目

改造老旧小区45个,涉及居民3600户

老旧小区改造项目

安远县

2.2

1.8

政府

投资

2020

2022

72

安远县东江源大道综合改造项目

市政道路提升改造3公里

其他社会事业项目

安远县

3.5

3.5

政府

投资

2021

2022

73

安远县保障房建设项目

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保障房800套

保障性住房(含公租房等)

安远县

1.5

1.5

政府

投资

2021

2024

74

安远县5G+智慧校园建设项目

建设多媒体数字校园(多媒体教室、云桌面)、智慧校园,专递课堂,云学堂、同步课堂、校园安全监控平台等

融合基础设施(含各类信息化、智慧化、智能化建设)

安远县

1.2

1

政府

投资

2020

2022

75

安远县城区市政路网

打通城区断头路,包括东风湖路中段、状元路中段、米生围路、文广新路、东生围大道、莲塘路、东环路、三中路、石湾大道等

市政道路及桥梁

安远县

1.2

1

政府

投资

2020

2022

76

安远县产城新区基础设施建设道路

城市道路,线路全长约15公里(包含开创大道二期、开泰大道二期、产业一路、产业二路、花园路等)

市政道路及桥梁

安远县

1.5

1

政府

投资

2020

2022

77

安远县创业大道、新安大道、新龙大道、西环路建设项目

城市道路,创业大道2.83千米、新安大道3.49千米、新龙大道2.31千米、西环路3.2千米

市政道路及桥梁

安远县

2.5

2

政府

投资

2020

2022

78

安远县环城南路建设项目

城市道路,线路全长约2400米

市政道路及桥梁

安远县

1

1

政府

投资

2021

2023

79

安远县城市公园改造提升项目

改建文体文体公园,改造龙泉湖公园、无为塔公园、九龙山公园为体育公园,新建城东体育公园(占地90亩)

城市水系绿地(含植物园、动物园、市民公园、城市公园等)

安远县

3

3

政府

投资

2021

2022

80

安远县市民中心建设项目

建筑面积约123000平方米,建设城展馆、行政服务中心、人防指挥中心、职工之家、妇女之家、青少年宫、文化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博物馆、图书馆等

城市重点功能区建设

安远县

5

4

社会

投资

2018

2022

81

产城新区工业平台建设项目

对产城新区4500亩平台进行土方平整

其他市政项目

安远县

4.5

4.5

政府

投资

2020

2022

82

安远县城区排水设施建设项目

对安远水、碧湖水、花椒河、龙泉水等三十二公里城区内排水管道改造

排水防涝

安远县

1.2

1.17

政府

投资

2021

2023

83

安远县智慧城市建设项目

建设智慧市政管控平台、智慧路灯管控平台、智慧道桥管控平台、综合执法管理平台、油烟在线监测平台、停车场管理平台、广告管理平台、渣土综合管理平台和环卫作业监管系统等

融合基础设施(含各类信息化、智慧化、智能化建设)

安远县

1

1

政府

投资

2021

2023

84

安远县城区污水处理厂扩容项目

扩容后污水处理量达到30000吨/日,项目总用地面积约20亩,总建筑面积为6720㎡。其中:城区垃圾转运中心用地5亩,产城新区垃圾转运中心5 亩,大件家具等废弃物破解处置中心用地10亩。建设内容主要为压缩车间、破碎车间、综合办公楼、门卫、配套工程、设备购置等。

污水垃圾处理

安远县

0.55

0.55

政府

投资

2022

2025

85

安远县城区生活污水管网建设和改造项目

新建污水管网约190公里,改造管网约100公里,建立城市智慧管网信息管理系统。

污水垃圾处理

安远县

2.4

2.2

政府

投资

2020

2025

86

安远工业园区污水管网延伸项目

建设污水管网18.5公里

污水垃圾处理

安远县

3.7

3

政府

投资

2020

2022

87

安远县5G+智慧园区项目

智能工厂、数字车间、机器换人、产线升级、运营平台

融合基础设施(含各类信息化、智慧化、智能化建设)

安远县

1

1

政府

投资

2020

2022

88

安远县垃圾减量化及清运综合处置项目

本项目总用地面积约20亩,总建筑面积为6720㎡。其中:城区垃圾转运中心用地5亩,产城新区垃圾转运中心5 亩,大件家具等废弃物破解处置中心用地10亩。建设内容主要为压缩车间、破碎车间、综合办公楼、门卫、配套工程、设备购置等。

垃圾处理

本项目新建城区垃圾转运中心一座,建设地点位于安远县欣山镇西霞山;新建产城新区垃圾转运中心一座,建设地点位于安远县产城新区;新建大件家具等废弃物破解处置中心一座,建设地点位于安远 县古田村下山坝

0.55

0.55

政府

投资

2022

2024

89

安远中国柑橘产业物流园项目

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

现代物流

安远县

8.2

8.2

2021

2023

90

中国(安远)进出口水果产业园“橙中城”项目

建设生产加工区、配套产能区、农产品精深加工区、集中气调冷链区等

服务业标准厂房

安远县

30

25

社会

投资

2020

2023

91

安远县城市客厅建设项目

项目总建筑面积约20万㎡,其中商业(商墅)约2万㎡,工程规划建设土地总共七块地块,已先期已启动1#、2#、4#地块。

房地产开发项目

安远县

6

3

社会

投资

2018

2022

92

安远县邻里中心建设项目

总用地面积约40亩,建筑面积约13.5万㎡,包含商业、金融、酒店、娱乐、文化、餐饮、生鲜商超等。

房地产开发项目

安远县

3

2.5

社会

投资

2020

2022

93

安远县智能配送网络建设项目

建设县城智能网络,18个智能网络分仓、152个行政村线路基站,小区智能货柜,智运快线系统,智能网络配送平台,智能快件箱,智能分拣系统等

现代物流

安远县

6

5.5

社会

投资

2020

2022

94

安远县电商快递物流产业园

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建设快递分拨中心、物流信息平台、电商平台区域配送中心、冷库、农产品仓储、深加工等

现代物流

安远县

5

3

社会

投资

2020

2022

95

安远县水墨鹤子5G电商小镇建设项目

建设电商创业孵化中心及运营中心、农旅结合网红直播现景、定制化农产品生产场景直播基地、农产品5G直播一条街以及智运快线、仓配冷库分栋中心等

其他服务业项目

安远县

3

2.5

社会

投资

2020

2023

96

安远县星级宾馆建设项目

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

其他服务业项目

安远县

5

5

社会

投资

2021

2022

97

安远客家小吃文化产业孵化基地

建设旅游工艺商品加工、制作厂房,旅游食品加工制作规范化厂房,旅游食品、土特产品等加工制作生产流水线,产品展示厅及销售厅等

其他服务业项目

安远县

5

5

社会

投资

2022

2025

98

安远县2021年棚户区改造项目

官田脑小区共计改造户数241户,改造建设面积76246.22㎡,项目用地面积64071.74㎡。

新型城镇化

安远县

3.90

3.90

政府

投资

2022

2023

99

安远县天然气门站及配套管网工程

建设分输站管线600m、天然气接收门站和LNG气源应急储配站以及配套管网、综合楼等,占地面积约20亩

新型城镇化

安远县

1.55

1.55

政府

投资

2022

2023

100

安远县2021年老旧小区改造项目

对康宁小区、富春花园小区、农机小区及周边老旧小区进行改造,涉及改造户数1602户,主要建设内容包括道路硬化、雨水污水管道、生活给水、消防给水、道路照明、电信桥架、拆除安装防盗网、燃气管道、绿化景观、房屋修缮、居住环境整治与提升、服务设施完善与提升等建设。

新型城镇化

安远县

0.80

0.80

政府

投资

2022

2023

101

安远县鹤子示范镇建设项目

对鹤子镇按照示范镇建设要求实施美化、绿化、亮化提升工程,以“五整治、四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大治脏、治乱、治本力度,完善圩镇规划建设和管理长效工作机制,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和电商产业,建成“水墨鹤子,电商名镇”。

新型城镇化

安远县

7.00

7.00

政府

投资

2022

2023

102

安远县天心示范镇建设项目

对天心镇按照“一心、一廊、一带、两路、两环、多点”的总体建设规划布局,狠抓“两园”、“两路”、“两市”、“两水”、“两院”、“两体”等项目的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推动产业发展,做好生态保护并强化长效管理。

新型城镇化

安远县

8.00

8.00

政府

投资

2022

2023

103

安远县城市路网建设项目

包括环城南路、环城西路、鹤子大道、财富路西段、霞山路、纵七路、纵八路、九曲溪路、12m规划路(大胜路至九曲溪路)、浮槎路(新世纪广场西侧)、城北五路(万福嘉园北侧)、和谐路西段(供电公司东南侧)、孔田大道、沿江东路(第五职业中学路段)、横十东路、三中路等项目建设等项目建设,含土石方开挖回填、人行道、机动车道、消防给水、排水排污、绿化、亮化、通信管沟、公交站台等。

新型城镇化

安远县

5.30

5.30

政府

投资

2022

2023

104

安远县城镇燃气管网铺设工程项目

对城区保障房和新建小区铺设燃气管网,新建燃气管网约51.7km,含土石方开挖回填、人行道、路面开挖修复,非开挖定向钻等, 同时将县城范围管道连接江西省天然气管网。

新型城镇化

安远县

0.80

0.80

政府

投资

2022

2023

105

安远县2022年老旧小区改造项目

项目涉及汽运小区周边(811户)、百家缘小区周边(845户),主要建设内容为道路、水管、排污管道、雨水管、电缆、围墙、绿化,屋顶防水、立面整治、公共设施改造等。

新型城镇化

安远县

0.53

0.53

政府

投资

2022

2023

106

安远县2022年棚户区改造项目

欣山镇永丰村、碛角村、金石村,城市社区管委会富春花园周边、农机小区周边、高屋桥周边等涉及改造套数600户,改造建筑面积约96000㎡。

新型城镇化

安远县

4.80

4.80

政府

投资

2022

2023

107

安远县濂江体育公园

新建篮球场、乒乓球场、健身步道及配套附属设施、健身步道标识系统及服务设施。新建健身广场、室外健身器械场地建设,儿童活动设施建设含秋千、滑梯、平衡木、攀爬类设施、沙坑等。

新型城镇化

安远县

0.45

0.45

政府

投资

2022

2023

108

安远县电商快递物流园项目

建筑面积15.8万㎡,主要建设智能云仓、仓储、冷库、分拨中心、配套办公等。

现代服务业

安远县

8.00

8.00

政府

投资

2022

2023

109

赣南三整之天心整军红色旅游系列综合开发建设项目

1.天心整军旅游区:项目占地面积约400亩,建设规模15万㎡。一期天心整军园建设,含赣南三整之天心整军展陈馆、信念广场、游客接待中心、红色革命雕塑群、红色文化产品街等;二期红色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含干部学院综合教学楼、体能训练场、农垦体验园、培训住宿组团等;三期结合乡村振兴示范镇建设红色文化街区,含街区立面改造、拥军爱民美食街、榕树下整军旧址改造、毛泽东旧居改造、朱德广场提升改善等。
2.尊三围红色革命纪念区:项目占地60亩,建设规模约2万㎡。保存原遗址范围,遗址外围增设安远红色革命历史展陈馆、烈士公园、纪念大道、土雕景观墙等。
3.国家长征文化公园安远段长征步道建设工程:总长预计约90km。①、长征步道安远示范段建设约50km,以安远县智破版石封锁线为核心段,在双芫乡朱氏宗祠-龙布镇永清岩-天心镇水头村-天心镇天心村-重石乡乌石寨-版石镇门山寨之间优化选线,串联红色遗址,实施步道建设工程、沿线标识标牌系统工程及步道驿站建设等,以红色徒步体验、革命主题骑行结合当地秀峰谷地、田园乡村风貌等生态资源,最终与于都、信丰等长征步道相连接;②、沿线红色革命历史遗址遗迹修复维护约6处,主要为长征智破版石封锁线遗址、天心九十九窝战斗遗址、老好保卫战遗址、天心整军旧址等,每个点提升设施展陈、互动体验、文化景观并配套小型游客中心、生态停车场、标识标牌、旅游厕所等。

现代服务业

安远县

6.50

6.50

政府

投资

2022

2023

110

安远县乡镇客运站项目

建设17个乡镇客运站,总的占地规模:66.9亩,总建筑面积约24.6万㎡,设有站前广场、售票处、客车停候区等,整合电商、物流、邮政等相关功能。

现代服务业

安远县

1.55

1.55

政府

投资

2022

2023

111

安远县乡镇天燃气管道建设项目

对全县乡镇(除欣山镇)铺设燃气管网,新建燃气主管网约408km、入户管网约900km,含土石方开挖回填、人行道、路面开挖修复,非开挖定向钻等。

现代服务业

安远县

1.75

1.75

政府

投资

2022

2023

112

安远县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项目

提升改造安远汽车站旅游集散中心,二楼新建全域旅游指挥中心,配置智慧旅游大数据大屏,建设全县智慧旅游系统1套,包括:智慧旅游综合管理指挥平台,景区视频监控系统平台,旅游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大数据分析系统,全域旅游大数据可视化展示平台,第三方数据接口,商业数据外购,呼叫中心系统,智慧旅游综合管理指挥中心规划设计,指挥调度中心配套显示、管理、音频系统及设备,网络安全系统,中心机房配套系统,展厅及指挥中心中央控制系统;新建全县全域旅游标识标牌系统,完善城市公园和休闲街区游客服务点设施,提升完善全县景区景点及城市、乡村的旅游厕所,建设旅游公路文化旅游景观小品、公路旅游驿站,建设乡村旅游停车位约100个及城乡环境整治、绿化亮化等。

现代服务业

安远县

0.60

0.60

政府

投资

2022

2023

113

安远县产城新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

新建消防二中队、新龙派出所、公安应急处突训练中心和应急救援物资储备仓库,主要建设业务用房、宿舍楼、储备仓库、训练中心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现代服务业

安远县

0.50

0.50

政府

投资

2022

2023

114

安远县5G基站建设

新建5G基站300个

基础设施

安远县

1.50

1.50

政府

投资

2022

2024

115

2022年安远县输变电工程项目

扩建车头变电站,新建修田变电站,新建车头至修田6.9km,九龙山至安远1.05km,车安寻线1.4km。

基础设施

安远县

0.82

0.82

政府

投资

2022

2022

116

2022年安远县农村电网工程项目

新建长沙变电站,小乐至长沙11.6km,浮槎至长沙15.2km;更换变电站电容、刀闸检修,更换变压器;农网新建改造线路、变台区等。

基础设施

安远县

0.94

0.94

政府

投资

2022

2023

117

安远县永镇水厂

建设3万m³/d水厂一座及办公楼一栋,办公楼占地面积835㎡,建筑面积1700㎡。

基础设施

安远县

0.94

0.94

政府

投资

2022

2023

118

危桥改造建设项目

拆除重建天心镇天心圩桥、鲤鱼石大桥、凤山乡东河大桥,全长约204m。

基础设施

安远县

0.30

0.30

政府

投资

2022

2022


安远县人民政府办公室秘书科 2022年5月20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