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4年工作总结
(一)党建聚能、减负增效,党建工作更上台阶。一是学思践悟,党纪铸魂。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持续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学习及宣讲,借专题党课强党纪学习,剖析案例促纪律规矩意识提升。二是党建领航,基层焕新。持续开展“书记领航”行动,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改革和提质增效。选优配强村“两委”队伍,调整支部书记1人、委员4人。大力培育村级后备力量,其中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12人,组织培训2次。以党员创绩提升行动彰显先锋模范作用,党员承诺践诺342件。三是减负增效,风正劲足。落实基层减负部署,整治形式主义,清理违挂牌100余块。优化机构改革,设岗定责并制定1085项履职清单,解脱干部繁琐事务,集中精力服务群众。落实“作风建设年”部署,全方位推动整体工作稳步向前迈进,提升工作效能与服务质量,促进基层发展与治理水平提升。
(二)项目挈领、产业融合,发展势头持续向好。一是项目驱动,引客引流。争取各类项目资金700余万元,推动各村基础设施提升项目和农业水利项目落地实施,如刀坑堤防水毁工程、交通驿站、固营湾点大桥等一大批项目正在实施推进当中。同时,积极引客引流,先后赴赣州、上海开展三百山景区线上推介活动,与10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二是护耕促收,农兴乡盛。完成早稻种植面积2700余亩,中稻晚稻种植面积4900余亩,引入50亩以上种粮大户7户。深入推进农业生产“大托管”,新采购收割机1台、翻耕机2台,整合全乡原有农机74台(套)。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完成耕地恢复图斑整改面积3.44亩,耕地流出图斑整改面积201亩。三是产业融合,红旅添彩。发展林下经济,种植草珊瑚、金线莲、石菖蒲等林下药材179亩。新建产业路5条1340米、便民摊位3个,有效打通红培路线与产业发展的通道。提升打造合头村中央红军长征突破第一道封锁线历史学习园,建设合头村百香果示范基地,鼓励村民发展百香果、八月瓜、柰李等时令水果采摘,推进“红色+果旅”融合发展。
(三)以人为本、优化服务,民生福祉兜实兜牢。一是防贫固基,惠泽民生。持续开展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工作,强化“三类”人员监测预警,全年新增突发严重困难户7户28人。积极落实脱贫户及监测对象就业支持性政策,开展西式面点师培训1期15人,安排公益性岗位77人,累计发放就业务工补助446人共计15.56万元。鼓励脱贫户及监测对象自主发展产业,累计发放产业直补资金61.7255万元。二是兜底济困,助教兴乡。落实兜底保障政策,累计发放低保资金168.985万元,发放特困资金20.46万元,发放高龄补贴资金12.40万元,发放两项补贴资金16.90万元。持续关爱老人儿童,有序推动“一老一小”幸福院、双芫村太阳湾水文化乐园等项目建设。发放教育补助455人次合计金额34.40375万元,“雨露计划”补助46人次6.9万元。奖励优秀学子、脱贫学生104人次6.98万元,奖励老师25人次3.75万元,促进全乡教育事业长远发展。三是正风肃纪,为民纾困。扎实推进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行动,聚焦八个项目化领域,制定责任清单,组织挖底式大排查,共自查出50条问题线索,自查风险点13条,调查核实11条疑似线索。通过深挖线索,累计立案3起,其中通过“室组地”力量立案2起,涉及金额1.165万元。制定《双芫乡15件群众身边具体实事任务清单》,开展“点亮群众微心愿”行动,整合资金1.936万元,已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8件。
(四)蔚然成风、精准治理,持续构建和美乡村。一是新风蔚起,红韵扬风。常态化开展乡风文明活动,引导乡风民风向上向善。成功举办“同心向党”第二届红色经典音乐汇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双溪”文学报刊刊登11期,表彰乡风文明先进个人24人。自编自演的《不屈巾帼王日桂》获第二届中国·赣州红色教育培训精品课程大赛三等奖,《挑起胜利的“竹杠”》和《信仰的力量》获全县第四届红色故事讲解大赛一、三等奖,不断打响“双芫红”品牌。二是环保强基,乡村焕颜。常态化开展农村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重点水域水断面污染防治、农药包装废弃物及农膜清理等整治工作,持续做好“林长制”“河长制”,切实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今年以来,共开展生态环保执法37次,立案调查2起。持续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和“厕所革命”,做好环卫一体化监督考核,加强乱搭乱建、乱堆乱放现象巡查管控,乡村面貌明显改善。三是护民安业,稳乡和韵。时刻牢记保障群众生命安全就是心系“国之大者”,开展各类安全隐患排查整治行动13次,排查问题74个并全部整改到位。加大安全生产宣传培训和警示教育,严厉打击重点领域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全覆盖开展防溺水宣传、巡逻,积极开展禁毒、反诈宣传,守护群众“钱袋子”,全力以赴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共排查矛盾纠纷31件,调解率100%。
二、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一是经济基础相对薄弱,财政收入有限,对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投入能力不足。二是产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如传统农业产业附加值较低,旅游产业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等。三是人才短缺问题较为突出,难以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专业技术支持和创新发展动力不足。
(二)原因分析。一是地理位置偏远,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导致招商引资难度较大,经济发展受限。二是产业发展规划和布局不够完善,缺乏系统性和长远性,产品同质化现象较普遍。三是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不够健全,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和良好的发展环境,难以吸引人才扎根乡村。
(三)对策和办法。一是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为乡村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二是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三是完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改善人才发展环境,吸引和留住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三、2025年工作计划
(一)攻薄提质促党建。持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巩固党纪学习教育成果。坚持党建引领,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做好村级党组织后备力量培养储备,常态化开展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整治,坚守廉洁纪律底线,立场坚定毫不动摇,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打造优秀党建阵地,提升基层综合治理能力。
(二)精准发力补短板。做好争项争资,谋划和实施农田水利设施、特色产业发展、道路桥梁等方面的优质项目,补齐全乡基础设施短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继续落实防返贫监测预警机制,确保各项帮扶政策落实到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确保低收入人群和特殊群体得到有效保障。围绕电子信息、新材料、大食品大健康、林竹木加工四大产业,开展精准招商、以商招商、产业招商、乡情招商,力争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持续做好已签约项目的安商服务工作,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三)深挖潜力扬优势。主动对接上级各类红色主题纪念活动,争取更多红色项目、红色活动落地双芫,提升“双芫红”品牌的影响力与辐射力。引导创建更多农业专业合作社,鼓励外出乡贤返乡创业,发展特色种养等实体经济,争取引进茶油、蜂蜜、脐橙等传统农业产业深加工生产线,延伸产业链、价值链,推进农产品商标认证,做优传统农业产业,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加大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持续做好畜禽养殖场的监督管控。
(四)全力以赴树新风。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推进移风易俗,大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农村红白理事会、积分超市作用。加强圩镇的精细化管理,加大对乱搭乱建、乱贴乱画、乱拉乱扯、乱摆乱放、乱占乱种等行为的集中整治力度。不断巩固省卫生乡镇创建成果,促进人居环境品质提升。注重挖掘红色长征、绿化生态等元素,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充分发挥乡教育协会的作用,持续做好“双优”表彰,营造尊师重教良好氛围,改善教育环境,提高教学质量。
(五)毫不松懈保安全。持续抓好综治和信访维稳工作,学习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探索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基层治理模式。加大普法宣传力度,送法走访,提供精准法治宣讲系列服务。严格落实属地、属事、属人“三结合”安全生产责任制,持续抓好交通、燃气、防溺水、消防、密闭空间等重点领域隐患排查整治,防范和遏制各类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加强应急抢险队伍建设,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严厉打击“盗抢骗”“黄赌毒”等违法犯罪行为。
四、对县委、县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一是希望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偏远乡镇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力度,助力乡镇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
二是加强对乡镇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和支持,组织开展各类培训和交流活动,提高乡镇干部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三是建立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加强乡镇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