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我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省第十五次党代会、市第六次党代会和县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围绕县委、县政府“精雕东江源头翡翠县”决策部署,锐意进取、积极工作,争当融湾“先锋”、乡村振兴“领头雁”。
(一)巩固脱贫成果,下好乡村振兴全盘棋。
加快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按照“缺什么补什么,什么弱强什么”的原则,根据监测对象的风险类别、发展需求等开展分类分层帮扶。建立健全易返贫致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重点监测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困难户、易地搬迁户收入水平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持续精准施策,及时化解返贫致贫因素。完善后续扶持工作机制,加强产业帮扶、公益性岗位、扶贫车间监管,做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强化扶贫项目后期管理维护,持续深化“志智双扶”,构建脱贫长效机制。
全面实施新时代“五美”乡村建设。实施村庄规划“多规合一”,全面完成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科学划定“三区三线”,实现国土空间合理规划和利用。发挥圩镇龙头带动作用,实施圩镇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加强圩镇日常管理,加快推进镇岗乡农贸市场建设,规划建设镇岗客运站和商业综合体,实施圩镇污水处理管网建设,高质高效完成圩镇主干道“白改黑”油化工程,一体推进客家文化、围屋文化、红色文化同旅游、乡村建设深度融合。大力推进彰显产业兴旺之美、自然生态之美、文明淳朴之美、共建共享之美、和谐有序之美的新时代“五美”乡村,强化乡村建筑风貌管控,稳妥推进宅基地等农村重点改革,优化乡域农村公路网络,探索实施公共绿化外包管护,完善东江源湿地公园管护,建设镇岗人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按照“抓点示范,串点成线;提升品味,彰显特色;深挖底蕴,丰富内涵;注重融合,整体呈现”的思路,精心打造一批高质量、上档次、有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以高水平、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全力推进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延长乡村振兴示范带,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健全示范点长效管护机制,提升樟溪村、老围村乡村振兴示范乡村全面振兴水平。
(二)注重提质增效,打好农旅融合发展牌。
做强现代农业。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推进地产低效农田改造,严格保护耕地,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大力培育脐橙主导产业,加快推进脐橙复产,高标准建设精品脐橙示范园,持续做大做强蔬菜、鹰嘴桃、猕猴桃、绞股蓝、翠冠梨、烟叶、百香果等特色农产品,精心打造龙安村百亩烟叶示范基地、富长村盛世桃园、黄洞村梨园山庄、赖塘村蔬菜瓜果基地、流金坑猕猴桃基地等一批特色采摘园。加快把硒资源优势转化为农业发展优势,大力发展水稻、蔬菜、脐橙等富硒农业,做大做强富硒品牌,努力把镇岗乡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的“米袋子”“菜篮子”“果园子”。
丰富旅游业态。围绕三百山景区的区位优势,明确实现郊区乡镇向旅游乡镇的角色转变,大力尝试发展与三百山旅游有关的餐饮、农家乐、旅游农特产产品开发,挖掘镇岗红色(尊三围保卫战苏区文化)、绿色(绿色生态休闲)、橙色(特色精品果园采摘)、古色(围屋传统古村落、九龙山文化)、旧色(近现代传统民居、知青点怀旧)的独特魅力,争取项目支持,加快推进东升围民俗文化商业街-尊三围保卫站遗址红色旅游带项目建设,加大招商引资,高品位打造樟溪村秧脚湾复古民宿旅游业态,大力发展餐饮、采摘、休闲农庄、特色民宿、农特产品销售等周边产业,做活融入三百山景区文章。努力打造樟溪至龙安、老围及赖塘至黄洞两个以旅游产业为引领的农旅、康养融合示范区,辐射带动沿线沿路村庄对接旅游产业链,让镇岗成为名副其实的粤港澳大湾区后花园。
壮大农村电商。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拓宽电商销售渠道,鼓励发展网红经济、直播带货等新兴业态,发展订单化生产、个性化定制,建立绿色农产品电商供应基地,实现品牌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同时探索将南乡粄干、九龙茶制作工艺打造成新景点。扎实开展电商技能培训和“千名网红”培训计划,培育一批电商实用人才、电商带头人和“直播带货”达人,让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数据成为新农资。
(三)统筹乡村发展,探索生态治理新模式。
在保护治理上持续发力。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持续开展果还林、低质低效林改造生态治理工程,加强后期管护,确保种植一片、成活一片,全力打好松材线虫病防控歼灭战,全面完成上级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强化综合执法大队巡查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类破坏生态行为,依法强力推进规划区非法占地和违法建筑集中整治工作,提高城乡规划管理水平,保证不越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线。
在环境整治上常态长效。充分发挥村两委、村民理事会、“五老”人员等群体的作用,积极调动村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保护生态的积极性,常态化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积极开展畜禽养殖场粪污治理和家禽家畜散养专项整治行动,推进“厕所革命”和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完善垃圾清运、“门前三包”等制度,赋能人居环境垃圾清运收费。依法推进殡葬改革,破除厚葬薄养、封建迷信、高价彩礼等陈规陋习,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在制度建设上开拓创新。全面落实“河长制”“林长制”“湖长制”,探索实施“河长+警长”“河长+社会河长”等模式,严格落实“三线一单”要求,深化拓展“三禁三停三转”成果,力争在全县生态文明建设上作示范、走前列。
(四)增进民生福祉,织牢民生事业保障密度。
完善社会保障。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加大社保基金征缴力度,精准实施低保“应保尽保”,加强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稳步提高优抚对象、城乡低保、农村五保等医疗救助保障水平。大力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彻底解决涌水、龙安等水源不够难题;完善农村公路、农田水利、农村饮水、农村电网、垃圾治理、污水治理、乡村物流、燃气等基础设施,着力解决一批各村(居)急需解决的难题。加强普惠金融服务,落实金融扶贫和小额贷款贴息政策,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厂务工,拓宽农民增收致富路径。坚持就业优先政策,组织开展对重点群体的就业技能培训,促进多渠道灵活就业和创业。
发展社会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持续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每年表彰一批优秀教师、学生,形成全乡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毫不松懈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加强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知识宣传,加快构筑免疫屏障,不断完善乡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加强村卫生室管理,提高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挖掘利用“红色、绿色、古色、源头”文化,把老围村打造成全省知名红色教育基地;深入开展积分超市、“清洁家庭”评比等文明实践行动,推动农村文体事业蓬勃发展。
保障安全稳定。扎实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强化基层网格化管理,严格落实“1+3”包案责任制,加大“六民”工作法推行力度,全力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改造提升“天网”工程,健全社会治安立体化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坚决铲除“行霸”“村霸”等黑恶势力。加快“雪亮工程”、“一村一警”建设,推动平安镇岗创建活动扎实开展,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三年行动专项整治,抓牢抓细抓实抓好安全生产工作,不断提高公众的安全感和群众的幸福感。
(五)党建引领,切实增强共融互促成效。
严抓党风廉政建设。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摆在党建的突出位置,结合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和集中整治、查处基层侵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专项行动。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狠抓违纪党员干部查处,达到查处一案、治理一线、教育一片作用。进一步健全公车管理、财务管理、考勤考核、实绩评价等高效运转各项规章制度,以制度管人,着力构建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反腐倡廉机制。
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大力实施以村(居)干部为主体的“素质提升工程”,全面提升村干部队伍素质和为民服务能力水平。强化基层阵地建设,加大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投入,改善基层办公环境,实行党员干部值班制、办事公开制、限时办结制,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服务效率。创新党员活动载体,按照“党建+”要求,完善服务制度,开展民事代办、结队帮扶、结对认亲等活动,为党员搭建服务群众平台。
关爱关怀基层党员干部。建立乡村干部绩效考核制度,让干部愿为、敢为、会为。开展党员关爱工程,从社会环境、生活环境、人文环境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关心、关爱党员,激发党员身份意识,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