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府字〔2021〕25号
安远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远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城市社区管委会,县政府各部门、直属及驻县各单位:
《安远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第一章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脱贫攻坚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1
第二章 锚定发展目标,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13
第十三章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争当“美丽中国”建设排头兵 68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承前启后的历史交汇期,是安远与全国同步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起步期,也是安远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期。安远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依据《中共安远县委关于制定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重点对“十四五”时期安远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定位及主要目标、重点任务作出总体阐述和安排部署,同时提出203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远景目标。本规划主要阐明县委、县政府的战略意图,是全县各乡(镇)、城市社区管委会、县直各部门各单位加快发展、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全县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是编制其他各类规划、实施重大工程项目的基本依据。
第一章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脱贫攻坚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十三五”时期是安远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群众获得感最强、干事创业氛围最浓的发展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和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全县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和赣州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和省、市、县决策部署,解放思想、内外兼修、北上南下,坚定不移打好中央部署的三大攻坚战和全市“六大攻坚战”②,全力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有效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特别是新冠感染疫情的严重冲击,苏区振兴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完成了“十三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迈出了建设开放富裕平安秀美新安远的坚实步伐,为“十四五”开启新征程、构建新发展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实力大幅提升。202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92.12亿元,年均增长7.3%,人均生产总值22634元。财政总收入10.36亿元,年均增长8.16%。500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1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3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2.29亿元,年均增长21.43%。实际利用外资达4037万美元,年均增长9.54%。出口总额达83877.6万元,年均增长50.89%。经济总量在全市排名稳中有进,荣获全省高质量发展先进县荣誉称号。
——三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强化主攻工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比例由26:26:48优化调整为23:25:52。工业发展提速增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15年底的27家增加到52家,“一区两园”工业平台日趋完善,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业为首位产业,以特色农副食品加工、矿产资源开采及加工为两翼的县域工业发展格局。农业产业稳步推进,稳住粮食生产,构建了以脐橙为主导,以烟叶、薯类、蔬菜、食用菌为特色的农业产业发展格局,特色农业产业初具规模,荣获“全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先进县”“省级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县”称号,打造了全国最大的脐橙交易集散中心。现代服务业迅猛发展,以三百山为核心的生态旅游发展迅速,三百山创5A、文旅融合、全域旅游取得重大进展,初步构建了“两天半旅游圈”,旅游年接待量接近500万人次;电商、小吃、物流等产业快速兴起,电商交易额突破25亿元,荣获全国数字乡村试点县,被中国饭店行业协会授予“中国客家小吃之乡”的称号,县电商产业园被评为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狠抓产业就业扶贫,深入推进教育扶贫,全面落实“四道医疗保障线”,实行全覆盖、分类别的安居扶贫政策,稳步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重大扶贫政策的落实;2019年4月获省政府批准退出贫困县序列,顺利实现高质量脱贫摘帽目标,74个贫困村全部退出,所有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改善,农民收入大幅提高。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8229元、12302元,与“十二五”末相比年均增长7.49%和10.3%。先后获得全国革命老区减贫贡献奖、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中国果业扶贫突出贡献奖、全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先进县、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县等系列重要荣誉。坚持以民为本,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基础设施实现跨越。交通建设累计投入113.75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1.7倍。宁定高速建成通车,与寻全高速形成“十”字型高速公路网,通往周边县的出境公路全面改善提升,三条省道升级为国道,实现了25户以上自然村组通水泥(油)路,荣获全国首批“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市政交通路网持续优化。“十三五”期间,改扩建城南大道、城西大道等48条市政道路,全县市政道路人均面积约17.06平方米。城区污水管网持续改善,版石工业园污水处理厂全面建成。能源保障进一步改善,形成了以220、110千伏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电压等级协调发展的电网结构。水利保障能力稳步提升,新建了艾坝等3座水库,流域系统治理工程、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农村饮用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等项目建设持续推进。
——城乡品质快步提升。深入实施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县城建成区面积达13.01平方公里,扩大了1.3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突破49%。新建了书香公园、无为公园等一批公园,城市绿地率达40.7%,昔日的山区小城镇变身成为现代城市。“脏、乱、差、堵”现象得到有效整治,被授予“省级卫生县城”称号。秀美乡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通村公路实现所有行政村全覆盖,改水改厕工作基本完成,三百山镇等一批乡镇被评为“森林乡镇”和“省双十佳休闲旅游秀美乡村”。
——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牢固树立“生态立县、绿色发展”理念,创新实施“三禁三停三转”举措,深入开展废弃矿山生态恢复、水土流失治理、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流域治理等专项行动,生态优势逐步转化为发展优势;推进国土江河整治、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等项目实施;积极推动市级层面启动会寻安生态经济区建设,在全省率先成立首个生态执法局。共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2个、国家级生态村1个、省级生态乡镇10个、省级生态村7个、市级生态村26个。水环境质量持续保持优良,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出境断面水质全年III类以上,水质达标率100%。2020年底,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氨氮排放总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全部完成上级下达的指标。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十三五”期间,先后获得“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全国生态文明十佳县”“中国天然氧吧”等荣誉称号。
——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深入推进“五型”政府建设,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积极落实“基层减负年”各项要求,全面完成党政机关机构改革工作。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创新实施县乡村政务服务“三级联动”模式,推行“错时延时服务”,积极开展“降成本、优环境”专项行动,“四最”营商环境加快形成。深化国企改革,重组旅发集团,创新组建电商集团。荣获全省全面深化改革先进单位。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先行区取得阶段性成果,对外出口超额完成预期目标。
——民生福祉持续改善。优先发展教育。兴建各级幼儿园,学前教育快速发展;精心布局义务教育网点,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完成县一中、二中和中专续建、扩建等工作,被评为全国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医疗服务能力稳步提升。对全县18个乡镇卫生院和130个村卫生室进行了升级改造。做好老龄化健康工作,养老等公共服务不断完善。健全社会救助制度,规范社会事务管理,民政工作统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升。荣获全国信访“三无”县重要荣誉。
——党的建设明显加强。强化党的领导,坚持从严管党治党,推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取得明显成效;反腐倡廉成效显著,政风行风全面好转。基层民主不断发展,法治安远建设全面展开。大力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安全生产形势整体稳定。统筹推进国防动员、军民融合、金融、体育、科协、档案、史志、融媒体、人防、消防、物价、防震减灾、气象、水保、工商联、残联、老龄、妇女儿童、民族宗教、对台等各项工作,取得了新成绩。
安远县“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类别 |
指 标 名 称 |
单位 |
2015年 |
2020年 |
“十三五” |
属性 |
|
经 济 发 展 |
生产总值 |
亿元 |
52.4 |
92.12 |
88.3 |
预期性 |
|
人均生产总值 |
元 |
15000 |
22634 |
24158 |
预期性 |
||
财政总收入 |
亿元 |
7 |
10.36 |
11.8 |
预期性 |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
% |
8.7 |
4.5 |
15.2 |
预期性 |
||
500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
% |
18.6 |
7.6 |
17 |
预期性 |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亿元 |
16.02 |
42.29 |
26.4 |
预期性 |
||
实际利用外资 |
万美元 |
2560 |
4037 |
4123 |
预期性 |
||
出口总额 |
万元 |
10722 |
83877.6 |
14155 |
预期性 |
||
三产比例 |
% |
26:26:48 |
23:25:52 |
20:34:46 |
预期性 |
||
民 生 福 祉 |
全县总人口 |
万人 |
39.9 |
40.7 |
41.7 |
约束性 |
|
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19675 |
28229 |
33200 |
预期性 |
||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7537 |
12302 |
13280 |
预期性 |
||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
人 |
2259 |
2805 |
4488 |
预期性 |
||
基本养老参保人数 |
万人 |
12.24 |
21.9 |
20.8 |
预期性 |
||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 |
万人 |
1.6 |
[3.8] |
[3.6] |
约束性 |
||
生 态 文 明 |
耕地保有量 |
万亩 |
23.25 |
24.68 |
23.25 |
约束性 |
|
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
万亩 |
20.08 |
21.3 |
20.08 |
约束性 |
||
森林覆盖率 |
% |
82.8 |
82.8 |
82.8 |
约束性 |
||
主要河流断面Ⅲ类以上水质比率 |
% |
91.67 |
100 |
上级下达控制指标 |
约束性 |
||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
% |
100 |
97.7 |
上级下达控制指标 |
约束性 |
||
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
% |
83 |
91.2 |
90 |
约束性 |
||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 |
67 |
100 |
85 |
约束性 |
||
主要污染物减排 |
化学需氧量 |
% |
8.41 |
0.5 |
上级下达控制指标 |
约束性 |
|
氨氮 |
% |
10.74 |
0.2 |
上级下达控制指标 |
约束性 |
||
二氧化硫 |
% |
8.81 |
0.4 |
上级下达控制指标 |
约束性 |
||
氮氧化物 |
% |
7.91 |
0.1 |
上级下达控制指标 |
约束性 |
五年来的发展成就,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指导作用;必须始终不渝地按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行,按照总书记视察江西和赣州的重要嘱托,勇担和坚定完成“作示范、勇争先”的光荣使命。五年来的发展成就,充分证明了省委、市委和县委制定的工作思路和决策部署符合中央精神和安远发展实际,顺应了人民的期盼;必须继续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不断探索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五年来的发展成就,充分显示了安远干部群众忠诚执着、勤劳刻苦、拼搏进取的精神风貌;必须增强自信、凝心聚力、扎实苦干,在全面打造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安远样板”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第二节 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
“十四五”及今后一个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作用、相互激荡,安远的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面临新机遇、新挑战、新矛盾、新任务。
从国际形势看,世界范围内正在经历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经济秩序深度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以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深海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新产业革命加快进行,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量子信息、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与推广应用,互联网普及并向5G升级,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各类产业呈融合发展蓬勃态势。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中美全面经济科技战和全球新冠疫情蔓延,深刻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产业分工和供应链发生根本性变化,世界经济、各国和各地区经济都受到严重影响。
从国内形势看,我国经济规模正在直逼全球最大经济体,科技进步正在加速,新冠疫情抗战阶段性胜利给了我国强大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正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发展韧性增强。从区域发展格局看,国家大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进“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系列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这些为安远经济社会实现更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但是,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对各地区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同时,必须充分估计新冠疫情影响的长期性。国内外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发展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对安远发展提出了新问题、新挑战。
新时期,我县发展优势具有新的内涵,对“十四五”安远发展有特别重大意义。
——生态优势。我县森林覆盖率82.8%,排名位居全省、全市前列;东江源是香港与内陆唯一具有饮水思源意义的重要生态与文化资源。全县富硒资源丰富,为富硒农产品产业发展提供根本保证。生态资源是新时期我县发展最大的优势、最好的资源、最响的品牌。
——区位优势。安远是江西毗邻粤港澳大湾区、海西经济区最近的县域之一。“十三五”期间,大交通条件改善后,极大地凸显安远的区位优势,为内陆双向开放高地建设、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提供了重要条件。
——特色产业优势。安远县以脐橙、猕猴桃、百香果、薯类为代表的有机生态水果、富硒特色农副产品品质优良,市场前景广阔;以稀土、有色金属为代表的矿产资源开采加工业是未来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产业,这些为发展县域特色产业提供了重要有利条件。
——文化资源优势。安远是赣南客家文化重要集聚区、赣南采茶戏发源地,有一批独具特色的红色、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为县域文旅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条件。
——后发优势。安远发展水平总体滞后,许多资源和潜在市场有待深入发掘;同时,可以借鉴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先进技术,加速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时期,我县发展面临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
——绿色发展机遇。绿色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潮流,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我县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发展绿色产业体系提供了优越的资源、环境条件,为生态优势转变为项目优势、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提供了重要机遇。
——扩大开放的机遇。我县区位条件得到重大改善后,开放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十四五”时期,将在全省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全市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以及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中,获得更多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也为安远深挖发展潜力、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区域地位提供了难得的新机遇。
——产业升级的机遇。“十四五”期间,新技术扩散渗透、新产业融合发展速度加快是不可改变、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我县区位优势显著、生态和矿产资源丰富,完全具备承接先进技术、新兴产业的基础条件,从而实现产业升级和技术跨越发展。
——“作示范、勇争先”机遇。目前,全省全市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和赣州的重要嘱托,对标“作示范、勇争先”目标定位和“五个推进”重要要求,按照省委对赣州提出“五个作表率”的工作要求,全面推进各项工作,极大地鼓舞提振了安远的发展信心,广大干部群众谋发展促振兴氛围更加浓厚,为我县打造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安远样板”注入强大的发展动力。
同时,必须清晰认识当前我县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坚定发展的信心和定力。欠发达后发展是我县的基本县情、主要矛盾。我县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十分艰巨。目前,我县经济总量和人均量均落后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工业基础薄弱,农业规模小,基础设施不完善,外部交通通而不畅;产业发展层次偏低,县域经济长期以资源性产业为主,附加值低,开放型经济发展滞后,新兴产业发展较慢,民生领域仍有不少欠账;部分群众刚刚从贫穷的困境中走出来,自身“造血”功能不强,加快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困难较多;创新人才短缺,亟待提升创新驱动能力。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破解发展难题,破解人才困境;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善抓机遇,善用优势,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全县上下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着眼“两个大局”,把握新的历史方位,坚定发展信心、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奋力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第二章 锚定发展目标,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第一节 总体要求
“十四五”时期,安远县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和赣州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深入落实省委“二十四字”工作思路和市委“三大战略”“六大主攻方向”部署要求,纵深推进新时代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和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先行区,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突出县域“交通强国”建设、赣南脐橙全产业链发展、农村电商发展、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打造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安远样板,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安远篇章。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统筹做好“十四五”时期安远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牢记嘱托、示范争先。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和赣州重要讲话精神,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目标定位和“五个推进”更高要求,围绕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只争朝夕、感恩奋进、担当实干,以人民为中心,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加快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安远样板”。
——坚持改革先行、创新驱动。坚持以深化改革为先导,针对发展短板、制约瓶颈,加强顶层设计与布局,创新发展理念和发展举措,以改革促发展、促创新、促开放。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提升产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构建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现代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坚持开放融入、协调发展。将开放置于安远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探索构建安远特色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更宽广的视野、更有力的举措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推动观念与体制机制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推动结构深层次调整。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积极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交流合作对接,促进要素、资源共享,推动市场、产业、交通、城市和政策一体化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推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发展,以更高标准打造美丽中国“安远样板”。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和后发优势,将生态优势转变为项目优势、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在特色农业、特色工业和特色旅游康养服务业上做足文章,形成安远特色产品、特色产业、特色品牌,建设安远特色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统筹兼顾、重点突破。加大“六稳”工作力度,坚决落实“六保”要求,高质量做好六大主攻方向,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着力推进产业发展、改革开放、生态文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着力补齐发展短板、加厚发展底板、厚植竞争优势。
第三节 主要目标
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要求,展望二〇三五年,安远将与全市同步建成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全县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迈上新的大台阶;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建成具有安远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改革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基本形成内外并举、量质双高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建成更高水平的法治安远、平安安远;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省前列,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生态经济发展壮大,成为“美丽中国”建设排头兵;城乡面貌全面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科技创新、居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各领域各方面的高效执行体系全面形成,全面从严治党持续深入推进,政治生态风清气正;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县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十四五”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锚定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趋势和安远发展机遇、发展优势、发展潜力,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相统一,中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相贯通,在加快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全市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中的地位作用明显提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具体目标是:
——经济运行更加稳健。经济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稳健运行,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内需潜力充分释放,经济结构更加优化,经济总量在全市排位前移,人均水平与全国、全省差距进一步缩小,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生产总值达到140亿元,年均增长7.5%左右(按可比价计算);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8.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8%左右。
——产业体系更加完善。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赣南脐橙主导产业地位更加凸显,建成赣南脐橙全产业链发展示范样板。富硒农业品牌更加响亮,农业深加工取得新进展。工业倍增升级实现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取得重要进展,基本建成具有安远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现代服务业提质升级,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域旅游蓬勃发展,打造全国知名的旅游目的地;电商产业繁荣壮大,成为全国农村电商发展示范样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左右,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发育成长,康养和旅游产业年均增长10%。
——改革开放更加深入。改革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创新投入不断加大,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加快形成以创新和新动能经济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动力机制。研究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1%。打造“四最”营商环境,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深度融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先行区建设取得更大实效,会寻安生态经济区、康养产业区建设取得重大成果,经济开放水平显著提升,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取得明显成效。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6%左右;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左右。
——城乡发展更加均衡。城镇化水平和城市功能品质明显提升,人才、资本、科技等发展要素加速集聚,新型城镇化水平明显提升。乡(镇)差异化发展更加突出,培育一批发展优势明显、经济竞争实力强劲的特色小镇。城乡区域协调显著增强,乡村振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实现一体化发展。全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
——生态环境更加秀美。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省前列,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率不断提高,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生态系统安全性稳定性显著增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多元转化,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价值体制机制更加健全,绿色发展水平走在全省前列,把安远打造成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样板。全县森林覆盖率稳定在82.8%左右;县城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0%和100%,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进一步提升;水、空气及农业面源污染有效防治,水质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标准。
——人民生活更加幸福。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就业、教育、医疗、社保、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成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样板。畅通对外大交通,构建综合交通体系,“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成为县域“交通强国”建设示范样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人民生活水平质量明显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社会文明达到新高度,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强、安全感更有保障。全县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左右,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2年,脱贫人口巩固率100%,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8岁。
——治理效能更加彰显。强化党的全面领导,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取得新成果,平安安远、法治安远达到更高水平,“五型”政府治理效能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取得新成果。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和自然灾害防御能力明显提升,发展和安全保障更加有力,高效能治理与高质量发展相互促进。公众安全满意度达到99%。
安远县“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
指 标 |
单位 |
2020年 基期值 |
2025年 目标值 |
“十四五”年均增长(%) |
属性 |
综合质效 |
地区生产总值 |
亿元 |
92.12 |
140 |
7.5左右 |
预期性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
% |
4.5 |
8 |
8左右 |
预期性 |
|
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
% |
7.6 |
8.5 |
8.5左右 |
预期性 |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亿元 |
42.29 |
62 |
8左右 |
预期性 |
|
创新驱动 |
研究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 |
/ |
2.1 |
/ |
预期性 |
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 |
件 |
/ |
1.2 |
/ |
预期性 |
|
旅游及大健康产业增长 |
% |
/ |
10 |
/ |
预期性 |
|
协调发展 |
三次产业比重 |
|
23:25:52 |
16:32:52 |
/ |
预期性 |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 |
|
2.29 |
2.12 |
/ |
预期性 |
|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 |
49 |
60 |
/ |
预期性 |
|
改革开放 |
出口总额 |
万人民币 |
83877.6 |
92600 |
2左右 |
预期性 |
实际利用外资 |
万美元 |
4037 |
5400 |
6左右 |
预期性 |
|
绿色生态 |
单位GDP能源消耗降幅 |
% |
上级下达指标 |
上级下达指标 |
/ |
约束性 |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幅 |
% |
上级下达指标 |
上级下达指标 |
/ |
约束性 |
|
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
% |
97.7 |
98 |
/ |
约束性 |
|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
% |
100 |
100 |
稳定 |
约束性 |
|
森林覆盖率 |
% |
82.8 |
82.8 |
稳定 |
约束性 |
|
民生福祉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28229 |
39600 |
7左右 |
预期性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12302 |
18900 |
9左右 |
预期性 |
|
人均预期寿命 |
岁 |
/ |
78 |
/ |
预期性 |
|
公众安全满意度 |
% |
/ |
99 |
/ |
预期性 |
|
注:/为无此项或不需统计。 |
第三章 聚力实干奋进,全面推进新时代苏区振兴发展
把苏区精神转化为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用好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政策,不断把各项工作推向更高水平。
第一节 进一步争取和用好苏区振兴政策
进一步争取苏区振兴政策项目。聚焦“十四五”时期国家新一轮苏区振兴的重大政策走向和重大项目布局安排,以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和园区建设为主战场,紧紧围绕电子信息、稀土矿品精深加工、特色农产品种养与精深加工、脐橙全产业链、“两天半”生态旅游圈、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东江源水源地保护以及重大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等领域发展短板,积极储备、谋划、实施一批事关安远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主动“北上”对接,全力以赴争取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
进一步用好革命老区振兴系列政策。用好用活国家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系列政策。切实做好政策研究与解读,制定完善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推动“执行西部大开发”、财税、投资、金融、人才等重大政策持续深入实施,不断增强安远苏区振兴发展新动能。用好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以及省、市有关厅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对口支援苏区的政策,通过项目建设将对口支援苏区政策利好转化成为安远发展成效。
第二节 落实常态化工作推进机制
建立苏区振兴政策争取常态化工作机制。坚持常态化工作“上下联动”,落实国家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部际联席会议、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会以及市委“央地产业合作”机制精神,抓好苏区振兴发展重大事项落地。开展对口部委常态化对接活动,争取更多重大政策项目向安远倾斜。
建立有效的督促考核与跟踪问效机制。大力弘扬苏区精神,充分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把政策落实情况纳入年度考核,紧盯目标任务,加强协调调度,强化苏区振兴发展重大政策落实情况的督促考核和跟踪问效,全面完成既定目标任务。建好用好平台,推动平台建设项目化,狠抓调度推进,充分发挥平台重大作用。
第三节 探索部县协作新模式
创新项目落实机制。充分发挥对口支援部委的职能优势,强化在重大基础设施、产业和园区发展、乡村建设发展、重大项目推进、环境建设与保护、基层治理、人才发展等方面的支持合作,争取更大支持,进一步扩大对口支援成果,将政策资源、对口资源落实到具体项目上。推动交通运输部加大对口支援力度,在改善安远重大交通条件和乡村振兴交通条件上寻求突破,创建县域“交通强国”建设示范样板。积极推进中央统战部、共青团中央加快深港饮水国民教育基地项目建设。大力推动国家发改委、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等部委将东江源生态持续保护建设和省区际生态补偿列入国家项目。积极对接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加快推进供销社综合改革。加强与中央党校、清华大学及相关省市部门的沟通对接,协调解决苏区振兴发展重大事项。
第四章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力建设创新型安远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人才队伍支撑,加快完善技术创新和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努力建设创新型安远。
第一节 打造创新创业人才聚集地
持续实施“招才引智”行动。推进“九龙兴源”人才引育计划和苏区人才文化帮扶计划,探索实行挂职、兼职、技术合作、短期聘用等多种形式柔性措施,千方百计引进高精尖创业创新人才,打造更多的研发飞地、智力飞地,补齐旅游、电商、脐橙等行业人才短板。
实施新时代“安远工匠”培育工程。提高安远籍毕业生留安回安比例,加强与科研院校人才联合培养,聚焦企业管理、农业技术、教育医疗等紧缺人才打造联合培养人才基地,大力实施人才技能提升工程,培育壮大本土人才队伍。持续完善“科技小院”平台,充分发挥“鸟巢聚点平台”“安创e家”等人才服务平台作用,弘扬新时代北斗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制定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打造人才友好型县城。建立健全市场化人才评价机制,探索竞争性人才使用机制。完善人才创新创业尽职免责机制,营造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落实好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创业培训、创业项目资助(奖励)、创业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
第二节 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力
实施重点产业创新驱动行动计划。建设科技创新平台,组建科技创新中心。围绕电子信息、特色农业、生态保护与修复、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等领域深入开展关键技术研发攻关与产业化示范,依托大湾区建设国家级实验室、研究中心、中试基地、博士后工作站,紧跟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步伐,合作共建转化生产基地、研发生产基地。
打造“双创”基地升级版。加强创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等建设,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孵化生态,提高孔田、鹤子孵化基地服务水平和高成长企业培育能力,加强与大湾区孵化基地共享资源、共同孵化、共同投资。
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完善落实企业自主创新扶持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企业开展品牌创建、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科技创新活动,大力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兴建创新服务平台、试验基地、技术转移中心、促进新技术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
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大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平台”建设,打造集创新研究、产业应用、人才培养一体的研发平台。加大与科研院所合作,围绕电子信息、现代农业、文旅、康养、数字创意等领域开展项目合作、技术咨询、课题攻关,引进创投家等复合型人才,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第三节 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
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和服务保障机制。完善科技投入政策、财税支持政策、人才保障政策、成果转化政策,认真落实国家、江西省、赣州市科技创新的各项政策举措,创新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体系,积极搭建科技融资担保平台,鼓励和引导各类风险投资、创业基金、天使基金、私募基金投入科技创新活动,推进产业政策、科技政策、金融政策同频共振,促进知识、技术、人才、资本有机结合和良性互动。
完善科技治理体系。加快完善政府科技投入和科技管理体系,健全以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科技创新评价体系,改进科研项目组织管理,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构建充分体现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快构建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促进新技术产业化。全面推进成果转化管理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构建知识产权大保护格局,建立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和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加强行业和重点企业专利数据库建设,大力发展各类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加大产权激励,重点推动“1+2+N”产业领域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强化与高校、科研机构、先进企业的深入合作,鼓励探索学科发展前沿的原始和集成创新。大力推进跨行业、跨区域的科技创新和产业联盟,促进科技成果供给方和需求方有效对接。
第五章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坚持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推进巩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打造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第一节 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巩固提升脱贫攻坚阶段性成果。深入贯彻国家脱贫攻坚过渡期要求,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帮扶力量的总体稳定,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继续争取国家对脱贫地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政策,落实联系单位带头振兴的责任机制,发挥部门优势,社会组织资源,凝聚社会力量,不断拓展社会参与乡村振兴力度。统筹推进城镇困难群众脱贫解困工作。
完善创新扶贫机制。聚焦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坚决防止规模性致贫返贫。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拓展消费扶贫“安远模式”,完善扶贫政策体系、监督体系、考核评估体系。构建可持续的产业扶贫长效机制。
增加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基地,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全面推行龙头企业引领、合作社带动、家庭农场独立经营的产业发展模式,逐步走出围绕特色农产品的生态化开发、集约化经营、精细化管理新路子。帮扶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建立脱贫人口就业台账,实行就业失业动态监测,持续加强脱贫人口技能培训。深入开展乡风文明建设,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增强农民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
第二节 聚焦富硒产业加快特色现代农业提质提效
实施富硒产业发展战略,基本建成现代化特色农业生产体系。重点围绕脐橙和富硒水稻、果蔬等特色农产品,打造一批农业现代化示范基地和物流集散中心。
推动特色主导产业脐橙产业大发展。围绕全国无公害脐橙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国脐橙类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推进脐橙标准化、基地化生产模式,推动脐橙产业高质量生态复产,占领产业中高端市场。巩固种苗生产、供应、研发能力,运用信息化技术提高苗木监管力度。做强做活赣南脐橙流通。以中国(安远)进出口水果产业园“城中橙”项目为抓手,巩固完善国家级赣南脐橙批发市场,引进培育一批现代水果经销、加工、物流先进企业,拓展分类、加工、包装、储存、物流配套功能,以脐橙为主、兼营国内外其他优质水果,抓住时机,拓展进出口功能;利用供销“北控中农”和电商平台以及现代营销模式,实现水果“买全球、卖全球”。全力打造赣南脐橙大数据中心,建成脐橙产业物联网,实现产业链全环节覆盖、数据联通可控,提升脐橙产业综合服务能力,打造赣南脐橙全产业链发展示范样板。
大力发展富硒特色农业。全力发展富硒特色果蔬。扩大红薯、猕猴桃、油茶、紫山药、百香果、食用菌、黑木耳等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调整种植结构,推行区域化、基地化生产,建成食用菌产业园,推进工厂化、规模化生产,打造全国知名的食用菌供应基地。围绕春瓜、夏桃、秋薯、冬橙等特色农产品重点打造安远富硒品牌,逐步形成富硒产业链。发展林下经济,开拓经济作物发展新方向。
建设大湾区农副产品供应保障基地。大力推进富硒绿色蔬菜规模化、基地化、标准化生产,提升重点蔬菜基地和核心种植区设施水平,提升绿色有机蔬菜对周边区域和全省的辐射力。实施大湾区“菜篮子”工程,建设一批大湾区农产品直采直供示范基地,在大湾区建立农特产品营销专区,全力占领更大市场份额。
第三节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巩固农产品质量安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稳定发展林牧渔业,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持续稳定粮食生产。以服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线,落实农业支持保护力度。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加大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力度,主产水稻品种向优质稻、绿色稻、多功能稻、富硒稻转变。持续推广良种良法,发展种、养、收全过程社会化服务体系。
持续提升农产品品质和附加值。实施农产品品质提升工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构建农业产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实施农业品牌创建工程,提高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及农产品地理标志的认证率,促进优质农产品品牌化,着力打造农产品区域品牌。实施农产品品种培优工程,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大力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培育优质农产品种苗,加大种子监管力度,合理运用农业新技术,提升农业发展效率。
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行动,大力发展粮食、果蔬、畜禽等精深加工,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补齐脐橙、食用菌等上下游产业链,引进冷链深加工企业,构建生猪绿色循环发展模式。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园、田园综合体,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提高农业产业附加值,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加快三产融合发展,实施农业融合发展行动,发展生态农业、智慧农业、观光农业、定制农业,促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融合发展,加强农业与电商的有机结合,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力争创建成一个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1. 富硒农业产业培育工程 推动特色主导产业脐橙大发展,建成中国(安远)进出口水果产业园“橙中城”项目、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脐橙)标准化生产基地和世界级优质脐橙产业基地,不断延展赣南脐橙产业链,建立从育种育苗到加工流通全过程的技术标准。大力发展富硒特色农业,建成县大棚蔬菜基地建设项目、食用菌产业园项目、特色中药材培育项目、油茶与毛竹林产业提升项目,推动形成“山上果、田间薯、林下药、庭院花、大棚菜”的产业格局。 2. 传统农业升级工程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果蔬种植、肉鸡养殖等规模化、信息化种养项目,推动安远县农业农村改革“三改合一”、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延包试点,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3. 农业基础设施升级工程 实施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改造升级工程、推进安远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建成城乡农产品集配中心项目、农产品品牌促进中心建设项目、落实乡镇建设三年行动项目,实现农村基础设施改造升级。 4. 农产品、食品深加工工程 实施农产品深加工提升行动,发展粮食深加工项目、果蔬深加工项目,建设安远县生猪屠宰冷链肉品深加工、安远县禽类集中屠宰等肉类精深加工项目,配套完善冷链配送体系。 5.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能力提升工程 实施县农产品检测中心升级项目、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追溯体系建设项目、安远县全国农作物病虫疫情监测分中心(省级)田间监测点项目,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体系,促进优质农产品品牌化。 6. 大湾区绿色农产品供应工程 建成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项目、大湾区精品水果直采直供基地项目,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农副产品需求,保障绿色农副产品供应。 7. 农业产业示范项目 建设安远县产业示范园项目、乡村田园综合体、乡村振兴示范村项目、版石粮食产业园建设项目,加快三产融合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
第四节 大力实施新时代乡村建设行动
围绕打造新时代“五美”乡村要求,推进乡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把乡村打造成为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配套齐全、圩镇清爽整洁、镇村治理有效、客家风貌鲜明的宜居宜业小城镇或村落。
实施农村环境美化提升工程。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按照“强功能、显特色、提品位”要求,坚持“五个联动”,打造一批最美圩镇,创建一批新型城镇化示范镇。因地制宜推进改路、改水、改厕、改房、改塘、改沟、改环境和电力、广电、电信宽带网络等“七改三网”基础设施建设,科学配套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卫生室、便民超市、农家书屋、文体活动场所、公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设施,以及小学、幼儿园、金融服务网点和公交站等“8+4”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快递网点基础设施,提升配套功能。借鉴示范乡镇、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管理经验,整治乡村环境,管控建筑风貌。保护和开发好传统古村落,推进森林乡村、乡村森林公园建设。
实施农村治理创新发展工程。大力完善“五治”融合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推进“枫桥经验”本土化实践,大力推进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实体化建设,积极探索“党建+法治”“党员+志愿者”等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创建一批乡村治理示范村镇,探索开展智慧乡镇管理试点。持续推进乡风文明行动和“赣南新妇女”运动,让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蔚然成风。
实施乡村振兴人才引进工程。按照“懂农业、爱农村、知农民”要求,重点立足乡镇,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育农村双创群体,努力打造一支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推动“安才回归”创新创业。
第六章 紧扣首位产业,推进县域工业倍增升级
聚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链强链延链补链,持续推进“1+2+N”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县域工业倍增升级。
第一节 做大做强电子信息首位产业
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积极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持续招大引强,重点引进电子元器件等设备制造企业,把我县建成粤港澳大湾区电子信息产业的“大粮仓”及赣州电子信息产业带的重要一环。推动电子信息产业补链、延链、强链,重点发展电子元器件生产、电子音响成品制造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无污染的科技型和创汇型项目。在电子音响、电容、五金线材、电子产品外壳注塑、产品外包装生产及印刷等产业链环节形成配套。衔接各个配套环节的生产能力,加强延伸产品开发力度,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
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差异化集群化。打造产城新区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重点扶持手机及其零配件、电子元器件等智能终端及精密配件等产品制造企业;扶持成品音响及零配件、高低频变压器、车载精密电子、摄像头镜片等优势产业;引导电子音响、配套零件精加工等产业聚集城北工业园区。
第二节 提升矿产品精深加工产业
大力发展绿色矿业经济。大力发展矿产资源精深加工产业,实现贵重金属矿渣回收提纯和再利用,优质矿产资源配置给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业。加强矿山开发利用管理,提高重要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综合利用率。加强稀土等矿产资源勘探、储备与保护,争取将钼矿列入重点矿种矿产地储备体系。严格禁止高品质资源配置给低端产业和贱卖矿产资源。
大力发展稀土稀有金属深加工产业。发挥资源优势,抓住时机引入科技含量高、绿色环保的稀土稀有金属深加工龙头企业,发展稀土分离、稀土深加工、稀土新材料产业,开发钼系列产品、钼金属合金等稀有金属深加工产品,利用钼矿尾砂和废石引进废料循环再利用项目,逐步形成稀土稀有金属产品深加工产业链。对接矿产资源开发,推动产业链从前端向后端、低端向中高端延伸转变,实现产品质量、技术工艺、能效环保等水平全面跃升。
第三节 推进特色农产品精加工
提升企业加工转化增值能力。支持加工企业加快技术改造、装备升级和模式创新,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这两端延伸,促进加工企业由小到大、加工层次由粗(初)到精(深)、加工业态由少到多、加工布局由散到聚。
加大特色农产品精加工开发力度。支持加快新型非热加工、新型杀菌、高效分离、节能干燥、清洁生产等技术升级,加大果品、蔬菜、薯类、菌类、中药材等特色农副产品营养功能成分提取开发力度,生产开发安全优质、营养健康、绿色生态的各类食品及加工品,不断增加营养均衡、养生保健、食药同源的加工食品和质优价廉、物美实用的加工产品的市场供应。
打造一批精深加工示范平台。探索建设一批产业发展规模大、科技创新能力强、精深加工程度深、示范带动机制好、政策保障环境优的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示范基地,适当扩大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装备科研工作的支持力度,建立数字化加工车间,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农产品精深加工深度融合,加快形成品种专用、生产定制、产销对路的精深加工引领生产发展的新模式。
第四节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大力开展产业招大引强。重点围绕电子信息、农副食品加工、矿产资源开采及加工产业,大力推进产业招商。积极引进培育一批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重点龙头企业。对接全市乃至周边工业集群发展战略,围绕龙头企业发展配套产业链,建立上中下游互融共生、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一体化组织新模式,推动主导产业向产业链中高端延伸拓展。
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创建“5G+工业互联网”示范企业,推动一批企业实施“机器换人”“数字车间”“智能工厂”等智能化改造,做大做优有色金属、稀土等关键战略材料、建筑新材料产业。支持本土企业积极走出去,对接周边区域龙头企业开展产能合作、拓展省内外市场。深入开展“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工作,实施企业上市“映山红行动”,支持和推动龙头企业股改上市,精准帮扶农产品深加工、清洁能源、电子配件等企业入规。扶持有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抓住细分领域比较优势谋求突破,形成区域竞争优势。
第五节 加快推进产城融合
加快产业集聚。完善一区两园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园区工业发展硬环境,推进电子信息、特色农产品加工和特色矿产企业集聚入园。完善稀土绿色开采、精深加工、高端应用全产业链体系。推动九龙工业园退城入区,实施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三年提升计划,打造产城新区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和版石工业园基础制造配套产业集聚区。推动新区首位产业集聚和新兴产业集聚,加强工业基础配套,主动融入深赣“港产城”一体化示范区建设。
攻坚解决产城融合“卡脖子”问题。推动园区供水、供电、供气、通信等配套设施同步建设,积极构建“大园区+小城市”公共服务网络,提升园区公共服务水平。深入推进“两型三化”园区管理提标提档行动,大力实施“亩产论英雄”改革试点。大力提升改善工业服务平台功能。解决产业工人培训、成本控制、服务咨询等配套问题,提升产业工人规模、结构、素质和服务保障水平,深挖产业就业“蓄水池”,确保产业工人留得下、留得住。
第六节 大力发展新型工业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抓住时机,大力引进扶持承接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和数字创意等重点领域产业发展,促进安远工业在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引领安远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产业数字化进程,推动工业+互联网、新型工业化改造等重大项目建设,实现县域工业升级换代,提升县域工业体系现代化水平。
促进制造业物流业深度融合。探索建立符合县情的物流业制造业融合发展模式,建立政府引导、企业参与、行业自律的制造业物流业融合发展信息服务平台,进一步优化物流园区与工业园区的空间布局,支持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建立协作关系,创新业务流程与运输组织,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为县域工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 工业园高质量转型升级行动 大力推进“腾笼换鸟”与“满园扩园”行动,提高开发区产业集聚度(尤其是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度)与亩产强度,进一步理顺“标准地”供应程序和效率,推动产城新区功能与城乡功能同步提升,引导版石工业园健康发展,推进九龙工业园逐步“退城入区”。 2. 电子信息产业示范工程 围绕电子信息产业,以现有电子音响、集成线路板、半导体、电解电容等产业为基础,大力招商引资,重点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无污染的科技型和创汇型项目,推进园区龙头企业荣晖电子二期、海韵二期、联丰二期、伟嘉电子二期等项目的建设,力争打造百亿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3. 矿产品开发与深加工项目 实施安远县天心镇、双芫乡建筑石料集中开发项目,引入有色金属产业延链工程,完善稀土绿色开发、精深加工、高端应用产业链。 4. 重点企业项目 重点围绕电子产业、农副食品加工、矿产资源开采及加工行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发展,大力招商引资,推动赣州惠闽科技有限公司线路板CNC加工生产项目、安远县机器人集成、自动化设备生产和研发项目、安远伟昌丰电子有限公司电源、变压器、线材、五金冲压件生产项目、江西优控电子有限公司年产8000万件遥控器建设项目、安远县鑫富晶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5亿支电解电容器建设等项目落地。 |
第七章 聚焦数字经济,培育新动能新兴服务业繁荣发展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围绕重点产业布局,聚焦新业态、新模式,通过畅通道、强平台、优金融、数字化,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高价值、专业化转变;生活性服务业向高质量、多样化升级。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新兴商贸业、现代金融、信息服务业。
第一节 培育发展经济新动能
积极培育数字化产业。推行“上云用数赋智”行动,积极培育大数据和云计算产业,发展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线上办公、互联网商务等线上服务新业态。发展数字经济,充分发挥本县电子信息优势产业基础,向现代服务业领域拓展产业链,谋划布局5G、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机器人等新兴数字技术相关的关键器件、智能终端应用软件,为人工智能、5G和物联网产业、区块链产业提供配套服务。开发适合家庭和个人消费的数字多媒体产品,发展交互性多媒体内容服务业,壮大网络文化产业。
加快产业数字化进程。推进5G、物联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本县特色产业,推进“区块链+城市治理”“区块链+产业发展”“区块链+政务服务”,加快构建区块链产业生态圈,提升政府数字化应用能力,形成电子信息、脐橙产业链及旅游、医疗健康区块链等产业示范。推广自动识别和采集跟踪技术在商贸流通领域的应用。支持安远支柱产业的信息化改造,大力发展为生产服务的信息系统集成、网络技术服务、信息系统运行与维护等业务,规范信息技术咨询服务市场。推进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支持数字金融、智慧物流、智慧医疗等新兴产业大胆尝试。
推动5G+工业互联网发展。建设工业互联网云平台,支持在支柱产业中创建国家级和省级“5G+工业互联网”示范企业和示范基地,打造5G+智能工厂和数字车间,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引导标识解析在矿产、电子信息、农业、物流、智慧城市等应用。
第二节 打造全国农村电商发展示范样板
打造高能级农村电商平台。依托赣州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全国数字乡村示范县,做强做大安远电商产业园、电商未来城、虚拟电商产业园、智运商城、电商创业孵化基地,高水平建设直播和短视频基地、网红孵化中心;加快建设5G直播电商返乡创业园、水墨鹤子5G电商小镇。完善农村电商智能配送系统,畅通农产品和工业品下行上行通道;整合优化乡村电商服务站点建设,促进电商与富硒农业产业深度融合。
培育重量级电商龙头企业。加大引资引技引智力度,聚焦网上零售、批发企业、网络化服务企业、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和平台型电子商务企业,积极培育创建电子商务龙头企业、示范企业。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申请电商扶贫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及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创建网红电商扶贫产品,打造安远特色电商品牌,打造全国农村电商发展示范样板。
加快电商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步伐。推广农产品订单生产、互联网众筹、“生产基地+社区直配”、“线上引流+实体消费”、益农信息社、网络直播、网红带货、微店等新模式,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和社区电商,完善电商标准化供应链。加强电商人才培养,打造电商人才实训基地,持续实施“电商培训进乡(镇)”行动、“万名电商培养计划”,大力引进电子商务等相关行业“高精尖”人才,重点吸引安远籍电商人才返乡投资创业。
专栏3 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试点工程 |
1. 电商双创产业园建设项目 建设电商总部基地,5G直播电商大楼,电商实训基地、网红孵化中心,O2O体验馆、质量追溯中心、大数据中心、中转仓储、数字农产品电商产业园展示中心、供销e家实体店、水果电商总基地、电商标准化产品加工中心等及相关配套设施。 2. 水墨鹤子数字小镇建设项目 建设电商创业孵化中心及运营中心、农旅结合网红直播现景、定制化农产品生产场景直播基地、农产品5G直播一条街以及智运快线、仓配冷库分栋中心等。 3. 第三方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培育工程 突出特色和比较优势,集中力量扶持脐橙、有机农产品等行业性和区域性大宗商品电商交易中心,着力打造集交易、电子认证、在线支付、物流、信用评估等服务于一体的第三方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 |
第三节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构建高效物流配送网络体系。建设安远中国柑橘产业物流园、仓储物流园、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创建进境水果指定口岸作业区;做大农特产品集散中心,建成县、乡、村三级智能配送网络,建设高速出口物流运输仓储中心,形成骨干通道、核心园区、配送中心和末端网点组成的大物流网络,有力推动物流降本增效。
培育一批“链主”型物流企业。推动物流企业转型升级、兼并重组、信息化改造、标准化建设,加快供应链物流体系建设。加大对本土物流企业培育,支持其扩大经营和新建基础设施项目,积极引进国内外龙头企业建立区域性配送中心和运营机构。
加快发展物流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城乡高效配送工程建设,大力发展冷链物流、智慧物流、共享物流、应急物流。
专栏4 现代物流重点建设工程 |
推进安远县智能配送网络建设项目、加快安远县仓储物流园项目、安远中国柑橘产业物流园项目、安远县电商快递物流产业园项目的落地,建成县、乡、村三级智能配送网络,构建高效的物流配送体系。实施大湾区“菜篮子”流通枢纽项目,建立产品便利流通体系,保障农副产品稳定供应粤港澳大湾区。 |
第四节 推动客家小吃产业繁荣发展
筑牢“中国客家小吃之乡”发展基础。培育一批特色鲜明、连锁经营的餐饮企业,打造一批生态水产、富硒蔬菜、禽蛋肉类等优质食材基地,培养一批客家小吃制作、营销人才。鼓励引导安远小吃传统手艺传承人开办或入驻食品企业,促进安远小吃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提升客家小吃品牌价值。打造安远小吃“名品”“名店”“名街”“名节”,推动客家小吃名品进酒店、进景区、进机场、进高铁站;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开设集客家文化、美食、美景为一体的安远三鲜粉连锁店;在旅游景区、城区商务中心等建设打造客家小吃美食街;推动餐饮与文旅深度融合,举办中国客家小吃美食文化节、米粉节、粄节等节庆活动。
促进客家小吃产业链联动发展。打造客家小吃博览园,重点推进食材对接、展览展示、美食品鉴、技能竞赛、文化体验、培训交流等方面,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交流合作、联动发展。深入挖掘安远小吃传统工艺的研学旅游价值,形成安远小吃与生态旅游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
第五节 统筹生产、生活服务业全面发展
推进商贸流通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新批发、新零售、无接触配送、电商直播、社区电商等居民生活服务新业态、新模式。推进商业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升级,推动数字市场(农贸市场)、智慧商圈(街区、步行街)、智慧零售(门店)、智能取件柜(快递)等数字生活服务体系等建设。
推进城乡商贸新业态布局建设。合理布局城乡商业设施,新建改造一批专业市场,发展一批商圈街区、百货商场、连锁超市、餐饮酒店、社区商业和乡村网点,推进新兴市场、商圈、商业网点向新业态升级。
促进消费市场繁荣升级。深入实施商贸消费升级三年行动,聚焦“零售热、餐饮旺、车市火、夜市活、电商红”,利用现有商业设施改造发展消费体验中心,拓展商品交易市场提档升级,打造“15分钟便利商圈”,推动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开展精品展、脐橙节、客家美食节、旅游文化节、推介会等节庆活动,积极培育本土消费品牌。
大力发展夜经济、地摊经济、宅经济、周末经济。培育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业态丰富的地标性夜生活集聚区,打造集食、游、购、娱、体、展、演于一体的多元夜间消费市场,完善夜间城市交通、安全、环境等配套措施,建立夜间经济监督机制。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培育在线消费、体验消费、时尚消费等消费新热点。
深入开展服务质量提升行动。鼓励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全面提升“安远产品”“安远服务”质量,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放宽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扩大文化、体育、健康、托育、养老、家政、物业等优质服务供给。强化消费市场监管,构建多元共治的消费维权和社会监督体系。大力推动绿色金融、供应链金融和普惠金融繁荣发展。推动信息服务业、咨询服务业、代理服务业繁荣发展。
专栏5 流通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工程 |
1.城乡农贸市场改造工程 新建九龙工业园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欣山农贸市场及各乡镇农贸市场。 2.特色商业街区改造提升工程 以西街坝特色街、中央大街、沿河两岸商业街等为重点,合理规划运营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大型商业综合体,引进高档星级酒店、多领域经营的连锁企业,发展多种新兴业态,丰富市场企业类型。力争将一条特色商业街区打造成省级示范商业街区。 3.传统产品交易市场转型升级工程 对脐橙为主的特色农产品等一批交易市场进行现代化改造升级。打造面向全省乃至全国的具有信息发布、物流集散等综合功能的新型市场集群,并与大湾区农产品直采直供采购基地连接。 |
第八章 以三百山为核心,做强做大旅游产业
高举“东江源”名牌,弘扬传承红色文化、客家文化,以重点项目为抓手,大力实施“旅游+”战略,促进全域旅游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把绿水青山转变成金山银山,把特色文化转换成项目产业,将安远打造成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县、全国首批森林康养旅游基地,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第一节 大力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做好全域旅游产业链设计。策应全市“一核三区”发展格局,精心编制全域旅游总规划和乡村旅游、温泉旅游、红色旅游等“1+N”旅游规划体系,优化5A、4A、3A景区景点组合,重点在文旅融合、产业优化、景区提升、旅游便利、营销推介突破提升,创新区域综合管理协同机制,打造全域生态旅游产业链。
打造“一带两区”全域旅游新格局。推动三百山5A景区创建,提档升级东生围围屋群旅游区,高规格建设温泉度假村、乡村民宿等项目,加快发展森林、温泉康养等业态,启动九龙山生态景区建设,高标准建设南片生态旅游区,打造全国著名生态旅游重要目的地。充分挖掘天心整军等红色资源,推进红色旅游升级发展,打造红色旅游重要节点。整合永清岩、双芫温泉、越国世家等旅游资源,打造高质量“十大乡村旅游点”,建设北部乡村休闲游憩旅游区。串连西街坝、九龙巷、夏日风情园等旅游要素,构建集交通集散、城市休闲、文化展示、购物于一体的县城区旅游综合服务带。形成以龙头景区带动、城市全域辐射、全域景区发展、特色资源驱动、产业深度融合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打造全省全域文旅强县。
专栏6 全域旅游重点工程 |
1. 安远三百山创5A提升完善工程 着力提升三百山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的品质,建成三百山索道项目,建设福鳌塘伯克木群落公园、梅屋旅游集散中心,提升改造东风湖、九曲溪、福鳌塘、望天瀑景区,新建采茶戏创作基地、楹联文化艺术中心及实景演出项目等,完善景区对外交通基础设施。 2. 两天半生态旅游圈建设工程 围绕“县城—东风湖—三百山—温泉度假区—东生围—县城”旅游圈,全面提升九龙山生态旅游景区、井安山桃花源度假村、东生围景区、三百山三寮背“赣巨人”旅游区、赣州·祥兰珍稀兰花谷旅游综合体等重要景点景区,重点在南部三百山、镇岗、凤山打造高品质乡村旅游点,北部乡镇围绕乡村振兴、现有的永清岩、双芫温泉、越国世家等旅游资源打造乡村休闲游憩旅游区,建设东生围休闲观光产业园,力争创建3-4个4A级及以上乡村旅游点。 3. 旅游接待能力提升工程 支持梅屋综合体酒店、安远县星级宾馆等一批星级酒店、精品酒店建设,完善三百山智慧停车场、旅游公交、美食商业街、主题游乐场、商业综合体等旅游接待设施,全面提升县城与三百山的旅游接待能力。 4.民宿标准化建设 制定安远县民宿管理办法,开展精品民宿评选活动,提倡一定规模以上民宿经营主体实现连锁经营,支持乡镇引入知名酒店管理企业整体规划辖区内民宿资源。 |
第二节 提升三百山为核心的两天半旅游圈
全力推进三百山5A景区创建。全面改造提升三百山景区,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完善景区功能;加强软件管理,提升服务效能、服务质量。唱响“东江源头”品牌,开发特色产品,重点开发东江源探秘、山地观光、生态度假等东江源生态体验产品,精心打造“饮水思源”爱国主义教育主题产品。加快推进三百山5A景区创建进程。
做精两天半生态旅游圈。以三百山为核心,将分散的景区景点和旅游资源串联成线,构建“县城-东风湖-三百山-温泉度假区-东生围-县城”环形生态旅游圈。加快推进东生围围屋群旅游区“一心一带四区”建设,加快推进三百山山上“一日游”、山下“半日游”、东生围“半日游”和城市“半日游”重点项目建设。引入高水平市场化团队,策划包装系列高品质旅游线路,增加体验式、互动式旅游项目,形成有核心竞争力和独特吸引力的“两天半”生态旅游圈。以东江源温泉度假区为核心,加快完善三百山山下配套接待设施和休闲娱乐设施,力争在“十四五”末期申报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适时推行全域连锁乡村旅游营销模式,丰富两天半旅游业态。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振兴与康养旅游融合发展,挖潜乡村旅游资源,依托优质的生态资源和特色农产品,着力打造乡村养生游和“猫冬”游。统筹县域内乡村旅游的规划设计,大力扶持三百山、镇岗、凤山发展高品质乡村旅游,鼓励北片乡镇发展丰富多彩乡村旅游,形成一批特点鲜明、特色显著的乡村旅游景点。
第三节 深入实施“旅游+”战略
深入实施“旅游+”融合工程。完善旅游设施和要素配套,推进农旅、体旅、森旅等各类旅游业态和旅游要素高质量发展。
推进“旅游+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大力开发田园观光、果蔬采摘、民俗体验等乡村旅游产品,加快建设山水田园综合体、特色文旅小镇、传统村落精品景区、乡村旅游点。
推进“旅游+文化”融合发展。充分利用红色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客家文化、采茶文化、楹联文化,建设一批文化名镇、名村,建设客家文化传承中心和红色教育中心,形成一批“拳头”文旅产品。
推进“旅游+科技”融合发展。推动数字技术和场景科技融入文旅体验项目,推出一批“沉浸式互动体验”文旅产品,开发无人机旅游产业。
推进“旅游+教育”融合发展。主动对接大湾区“青年同心圆计划”,打造深港饮水思源国民教育基地,赣粤和大湾区研学基地,建设一批研学旅行实践基地。
推进“旅游+体育”融合发展。推出一批山地越野、低空滑翔、漂流、定向运动等体育旅游精品产品,打造大湾区大型体育赛事的承接地、首选地。
推进“旅游+康养”融合发展。大力开发富硒温泉稀有资源,筹建山林型、温泉型高端疗养院,发展养老地产,建设候鸟式疗养驿站;推出温泉疗养、温泉度假、森林健身、森林瑜伽、热敏灸、太极等“康养游”产品;开辟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北方市场,拓展世界市场,提供高品质康体保健服务、温泉和中医特色诊疗和高标准休闲度假服务。打造成国内知名的富硒温泉疗养胜地,建成全国首批森林康养旅游基地。
专栏7 康养服务业重点建设工程 |
1.“安远康养”品牌打造工程 建成三百山康养中心、唐屋温泉康养小镇,打造以富硒温泉疗养为核心,多种养生形式为补充的“安远康养”模式,初步确立全国著名生态旅游重要目的地品牌形象。 2.户外运动工程 建成三百山风景区户外运动服务设施、三百山镇咀下户外运动营地、三百山浪驰户外越野公园、三百山东江源生态漂流等户外运动项目。 |
第四节 完善旅游公共服务
加快补齐旅游要素短板。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完善旅游基础配套建设,构建“两天半”旅游圈环形交通网络,积极开发特色民宿、酒店度假村、研学会务中心。健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厕所革命,新建优化停车场,智慧旅游平台、安全救援、自驾游、自助游等设施完善运行有效。
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吸引社会资本,推动与大湾区合作建设重点旅游项目,打造大湾区文旅康养休闲后花园品牌。发挥“会寻安”旅游联盟作用,推动组建东江流域旅游联盟,建立资源共享、线路相通、市场共拓、客源互送的合作机制。
第九章 推进改革走深走实,释放高质量发展活力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第一节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建立功能明确、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深入开展产权制度改革。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开展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明确国土空间各类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主体,保护自然资源资产的所有者权益。规范发展各类产权交易市场,推动产权有序流转、高效配置。创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巩固和完善农村承包地确权成果,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扩大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范围,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业保险。
第二节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稳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资国企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实现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推进县属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县属国有企业成为独立运作、自担风险的市场化投融资主体。推动国有资本与我县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有机结合,做大做强城投集团、旅发集团、电商集团,加快构建资本运作全链条。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健全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探索职业经理人差异化薪酬分配。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深入探索市场化统筹运营试点,盘活整合国有资产,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繁荣发展。支持民营资本平等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和金融服务等领域,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法治环境和政策体系,落实好省、市关于民营企业减税降费系列政策,持续开展“降成本、优环境”专项行动。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和非公经济发展的各种壁垒,建立健全服务民营企业长效机制,构建常态化制度化政企沟通联系机制,为各类所有制企业营造公平、透明、法治的发展环境。强化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供给,增加小微企业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为各类所有制企业提供优质金融服务。持续加快推进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县建设,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建设一批“5G+”项目,实施智慧教育、智慧旅游、智慧医疗、智慧养老等工程,探索革命老区数字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新样板。完善媒体融合发展,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理念契合、组织聚合、业务整合、功能融合。全面推进基层一支队伍管执法和跨部门跨领域综合执法。
第三节 打造“四最”营商环境
全方位对标对表粤港澳大湾区营商环境。深入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健全营商环境评价制度和政企沟通协商制度,完善企业权益维护机制,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对照粤港澳大湾区标准,协同推进国家重大战略对接融入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打造与粤港澳大湾区无差别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建立健全包容审慎监管机制。
提升政务、商务服务质量效率。加快推进“五型”政府建设,持续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服务效能。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和“跨省通办”、全国“一网通办”,推行智慧政务。深入推进政务服务县乡村“三级联动”建设,深化“一次不跑”“只跑一次”改革,打造24小时便民自助服务区,创建全省政务服务改革典型样板。用好“互联网+监管”、“好差评”评价制度,深化“大众评公务”活动,主动接受市场主体和群众监督,积极回应市场主体关切和群众期待。
第四节 探索创造更多改革“安远模式”
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优化农村路网结构,推进农村公路养护专业化,打造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示范县。加快融媒体中心改革,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理念契合、组织聚合、业务整合、功能融合。稳步推进财税制度改革,培育壮大地方税源,深化税收征管体制改革。深入实施党建引领乡村生态综合执法模式,着力构建“五治融合”的基层社会治理“安远模式”。
第十章 强化“湾区+老区”思维,持续扩大对外开放合作
紧密对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推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高水平开放,构建内外并举、量质双高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新局面。
第一节 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先行区
以对接融入大湾区为主战场深入扩大开放。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老区思维”向“湾区思维”转变,找准切口方位,围绕打造大湾区深港饮水思源国民教育基地、产业转移承接基地、富硒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和文旅康养休闲“后花园”的战略定位,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力争在产业协作、休闲旅游等方面协力共建一批对接合作示范工程。
争当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的理想承接基地。主动参与大湾区电子信息、稀有金属等细分领域产业延伸和功能拓展,以“总部+基地”“研发+生产”“创新+孵化”等模式,引导大湾区电子信息优质企业向我县功能性转移。谋划布局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的“园中园”“区中园”,引进和培育大湾区产业链的配套项目、互补项目、关联产业项目。
打造深港饮水思源国民教育基地。依托“饮水思源·香港青少年国民教育基地”,把三百山打造成为深港研学交流、科创展示、寻踪探源、环保实践等活动的国民教育基地。
建设大湾区富硒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对接供应大湾区农产品标准,建立大湾区“菜篮子”城际合作机制,实施大湾区“菜篮子”工程,利用好“富硒”资源,建设一批大湾区富硒农产品直采直供示范基地,建立富硒农特产品营销专区,全力占领更大市场份额。
打造文旅康养休闲“后花园”。依托生态、温泉等优势资源,引进养老联合体、高端养老综合体、文旅企业,共建共享医疗康养、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培育服务大湾区的康养产业,全力打造文旅康养休闲“后花园”。
完善融入大湾区交通网络。大力推进“会寻安”生态经济区建设,积极争取瑞梅铁路、安远至定南市域铁路、赣安高速、赣龙厦高铁、寻全高速高云山出口等交通项目落地开工,打通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重要通道。
建立健全大湾区合作机制。加强东江流域生态环境联保共治,争取与大湾区共同建立东江源流域生态保护长效机制,共建绿色生态走廊,联合开展东江源公益环保行动。强化与大湾区商协会、院校智库交流合作,大力引进紧缺人才和“高精尖”人才。深化与广州黄埔临港经济区的合作,搭建信息共享平台,探索创建“广安”产业园,以托管建设、股份合作等模式,打造“山海协作”典型样板。积极构建区域性资本市场、金融市场,建立健全建设用地复垦指标、林权跨区域交易机制。探索建立规则统一的制度体系,构建与大湾区信用联动联合激励惩戒机制,促进信用市场服务互通、互认和互用。加快推进会寻安生态经济区绿色发展,建设会寻安康养产业区,共同把会寻安生态经济区打造成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示范样板、东江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试验区和赣粤闽绿色发展先行区,争当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的“排头兵”。
第二节 强化开放平台支撑
推动工业园区创新发展。大力推进电子信息、铜加工等产业集群式满园扩园,完善产城新区、版石工业园等园区基础设施配套,积极开展“新九通一平”建设。实施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工程,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创新创业园或创新研发联盟,大力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技术转移、知识产权、科技金融等服务机构,加强与发达地区园区结对共建。加快推进产城融合,提升园区公共服务水平。完善一区两园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园区工业发展硬环境,推进实施工业园区创新发展三年倍增行动。加快进出口水果产业园建设进度,打造全国闻名、全省最大果品重要集散地。主动对接沿海发达地区国家级开发区,以合作共建、托管建设等形式探索发展“区地经济”。
大力发展会展经济。打造精品经贸活动平台,持续开展重点地区招商推介会、安商回归工程、“庆回归、思源泉”等经贸活动。打造一批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综合效率好的会展平台,做好“会展+产业”“会展+旅游”“会展+文化”文章,完善会展基础设施,鼓励企业积极参加国内外商品展会。
建立一批特色专业开放平台。充分利用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扶持政策,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推动产业对接、项目对接、平台对接、通道对接,重点以产业组团式和集群式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推动市场一体化、通关一体化建设,把安远打造成招商政策最优、发展环境最优、服务质效最优的开放县。探索建立金融服务平台,优化网点建设和信贷结构,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服务群众的能力。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清华大学研究分院等作用,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平台。加快产业服务平台建设,建立一批专业水平高、服务能力强、产业支撑力大的产业公共服务平台。
专栏8 “十四五”时期开放平台升级工程 |
1.园区改革创新发展工程 高标准建设产城新区和版石工业园,抓好调区扩区工作,加大新九通一平推进力度。加强与大湾区园区结对共建,深化与广州黄埔临港经济区战略合作,以托管建设、股份合作等模式,打造一批赣粤合作的标志性工程和先行示范平台,成为“山海协作”典型样板。 2.会寻安生态经济区提质升级工程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积极打造会寻安农产品公用品牌;发展绿色循环经济产业,大力推进绿色园区、绿色工厂、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生态县(乡镇、村)等试点平台建设;加快构建会寻安生态长廊,打造红色旅游产业集群,加快核心景区创建。 |
第三节 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结合赣州建设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全面深化对外开放,对标先进、改革创新,加快建设自由便利高效的对外开放制度和政策体系,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对外开放进入新境界。
持续大招商招大商。坚持专业招商与全民招商并重,深入实施招商引资攻坚工程,持续推进“三请三回”“三企入安”“粤企入安”,着力在招大引强上下功夫,引进一批大湾区“高新特尖”企业落地。聚焦电子信息首位产业招大引强。瞄准移动智能终端产品及其配套电子元器件、电子音响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重点和方向。紧盯世界500强、中国200强、行业前10强、上市公司等企业,引进“5020”项目和“高大上+链群配”项目,力争目标企业投建生产制造基地,设立地区总部和配套项目。依托秦旭科技、荣晖电子、得辉达科技等龙头企业,突出引进产业链上下游“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鼓励引导有实力企业“走出去”与发达地区企业合作交流。
专栏9 招商引资攻坚工程 |
1.首位产业招商攻坚行动 围绕电子信息产业首位产业,主攻电子音响、电容等电子信息细分行业及上下游配套产业,多方联动,组建重点产业招商小分队,着力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2.“粤企入安”推进工程 出台对接粤企政策举措,举办“粤企入安”系列促进活动,组建驻点招商小分队,紧盯高精特尖项目,推动飞地经济、飞地园区,签约和储备一批项目。 3.安商回归创业创新工程 举办系列“三请三回”活动,重点打造一个安商回归重大合作交流平台,研究出台鼓励安商回归创业政策举措。 4.现代服务业招商工程 推进现代服务业对外开放,实现现代服务业高端化,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发达地区举办现代服务业专题招商活动,重点对接洽谈一批金融、电商、健康养老、智慧物流、大型城市综合体、旅游等投资规模大、带动作用强的重大项目。 |
促进外贸稳定增长。推动外贸优进优出。着力优化出口市场、企业、商品结构,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和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优势,推动优质产能、文化旅游、特色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大力发展外贸新业态。积极发展跨境电商、数字外贸、服务贸易,推进服务外包发展,持续做好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帮扶工作。推动发展市场采购贸易方式。鼓励进口先进技术装备、高端生产性服务产品和科技创新成果。
深入实施区域战略合作。以融入建设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为引领,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主动对接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级战略建设。
第十一章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施产业融合、城乡协调发展战略,构建以县城为重点、乡镇为支撑的现代化城镇体系,打造宜居宜业、功能配套、充满活力的生态型城镇群。
第一节 推动城区片区联动发展
强化规划引领完善功能布局。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城市承载力。完善城区文化、旅游等设施,丰富旅游业态,建设新时代旅游城市。有序推动县城城东片区、城南新区、城西片区、产城新区和古田片区“五个片区”建设,科学规划生产、研发、物流、商贸、居住、文化、体育等功能分区,实现功能空间有效衔接。
推动城区分区联动特色发展。做旺产城新区。完善学校、医院等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功能,加快园区与城市建设融合发展,实现就业、就学、就医、娱乐、购物的便利化,引企入园、引人入园,打造县城扩容的城市新区、新兴产业发展聚集区、产业创新发展的新高地。
做精城南新区。全面完善城南新区基础设施,贯通环城南路、鹤子大道、东生围大道等城市路网、建成碛角公园、悦府绿廊等公园绿地,突出城南新区的文化、体育、教育功能,增强城南新区的公共服务能力,主动承接老城区功能,建设成为县城品质消费中心、服务业发展中心,打造彰显现代气息的商贸智慧新城区。
做特城东片区。大力推进城东片区建设,按照生态宜居、文旅融合的功能高标准建设,建成夏日风情园等项目,提升龙泉湖公园,规划建设欣山大道东段、九龙大道东延段、金石大道、三中路、环城东路等项目,打造山水相融、生态秀美特色片区。推动九龙工业园退城入区,完善闲置土地盘活、低效用厂房退出机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做优城西片区。加快城西片区建设,建成市民之家、西环路、财富路西段、城西绿地公园等项目,打造便民服务、生态养老城市新区。
做活古田片区。充分利用交通、土地资源优势,配合瑞梅铁路建设,启动古田片区建设。启动古田大道、环城东路(古田段)等道路建设,适时建设铁路站点服务区,打造安远城市门户。
第二节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推进老城区升级改造。加快棚户区、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完善提升配套功能,打造建筑风貌朴素自然、古韵传承的老城区。提升新老城区结合带建设水平。加大县城有机更新力度,通过旧城改造和局部微改造手段,对老旧社区进行功能维护和景观改造。适度降低老城区人口密集区建设密度和强度,提升新城区和工业园区发展活力,实现城市功能科学统筹分布。
强化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升城市公共服务能力,加快信息化建设进度,基本实现网络全覆盖,完善文化、体育、交通、卫生、商贸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强污水、路网、排涝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城市公共服务网络,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市。
加强城乡风貌管控。保护城镇和重点古村落文化遗存,保留和延续城乡文脉,突出赣南客家文化与建筑风貌,实现自然生态、历史人文和现代化建筑和谐统一。
第三节 打造一批“示范小镇”和“特色小镇”
精心打造不同类型特色小镇。按照“全域规划、城乡一体”理念对村镇建设进行整体规划布局,推动乡镇错位发展、协调发展,形成秀美乡村建设与全县产业、土地、旅游、环境、公共设施配套建设相结合的局面,打造一批布局合理、环境优美、产业兴旺的特色圩镇、特色街区。加快版石、鹤子新型城镇化示范镇建设,把版石打造成为“工贸重镇、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示范镇,把鹤子建设成为电商强镇、数字乡村示范镇。加快三百山特色小镇建设,围绕服务旅游产业,做美做优小城镇;围绕温泉养生、健康养老等幸福产业,加快建设温泉小镇、森林康养小镇;围绕文化传承和红色记忆建设镇岗、天心等特色小镇。争取更多的乡镇纳入省市示范镇和特色小镇建设。
统筹布局乡镇特色产业发展。依托乡镇的自然、产业、文化等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统筹布局乡镇特色产业发展,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明确产业定位,大力推进产业发展,培育产业强镇。挖掘乡土文化,加大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保护力度,以特色农业为基础、以农耕文化为灵魂、以田园乡村为载体,打造不同类型的美丽乡村田园。
第四节 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
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统筹乡村发展规划和布局,以乡镇全域的理念进行功能定位和空间布局,推进乡村发展相互衔接、相互促进。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社会事业向乡村覆盖。全面开通城区至各中心村公交线路,完善农村邮政设施和物流网络、电商网络,实现乡村供水、供气、供电和通信设施全覆盖,着力打通公共服务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提高生产生活便利化水平。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衔接,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推进乡村管理一体化。加强乡村公路、供水、环境治理、污水垃圾清运处理等一体化管理水平。加强村级基层组织建设,夯实基层基础,提高村级组织管理水平。
推进产业布局一体化。加快村集体经济发展,制定乡、村产业振兴规划,建立健全乡村产业协调发展机制,促进产业合理布局,推动特色农业、绿色加工、生态旅游、康复养老产业加快发展、融合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积极推广“一村一品”+“农村电商”等模式,鼓励城镇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特色产业。统筹推进美丽宜居乡镇、村庄、庭院产业融合建设。
专栏10 城乡融合发展重大工程 |
1.城区路网扩能提升工程 建成环城路、金石大道、鹤子大道等城市路网,完成东江源大道、新龙大道等市政道路改造工程、建成东风湖路等5条城区断头路贯通工程。 2.城市更新改造工程 完成城区老旧小区及棚户区改造5000户,建成老城区道路、管网、景观等提升改造工程。 3.城市景观示范项目 新建西霞山公园、碛角公园、城东体育公园,改造文体公园、龙泉湖公园、九龙山公园、西霞山小游园等城市公园,建成沿江西路、沿江东路“一江两岸”景观提升工程。 4.特色小(城)镇培育提升工程 巩固鹤子镇省级特色小城镇创建成果,进一步完善城镇市政基础设施,其他各乡镇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根据各自特色产业、文化、风俗等,依托主要街道、社区(园区),通过外立面改造恢复历史街区面貌,争取新创建2个左右省级及以上特色小镇或城乡融合试点。 5.城市综合停车场建设项目 新建书香公园、城南市场、一江两岸等3座公共停车场,规范路内停车泊位管理,推进全县停车管理智慧化改造。 |
第十二章 注重新老基建并举,构建现代基础设施体系
强化新老基建双擎驱动,紧扣“两新一重”项目,聚焦交通、能源、水利、民生事业等重点领域,加快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第一节 完善综合交通体系
构建对外大交通体系。实施大交通+产业战略,补齐重大交通短板,积极推动瑞梅铁路建设,推进安远至定南段市域铁路规划建设,争取赣龙厦高铁新通道、赣州至梅州至汕头高铁列入省、国家新时代铁路规划,力争通用机场、寻全高速高云山出口在“十四五”期间建成。加快建设赣州南至安远版石高速公路,推进信丰至南雄东延至龙岩高速公路建设,融入赣州中心城区“1小时经济圈”。构建会寻安现代快速交通体系,建设孔田大围至定南高铁站等快速路,优化升级与周边临近高铁站快捷通道,主动融入周边“高铁经济圈”。改造提升G238国道等国省道干线、城乡干线,全面构建城乡一体化交通网络。
大力实施补短板工程。进一步提升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水平,加快完善城乡公交站,优化公交线路,全面建成乡镇客运站,优化村级交通服务站,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大力推进旅游路、产业路、资源路、联通联网路建设,构建科学、完善、有效、可持续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建成南中北片区农村公路应急抢险养护中心。推进公路生命安全防护设施向村道和重要通组公路延伸,扩大农村公路生命安全防护设施覆盖面。
加快智慧交通建设。加快构建智慧交通大数据平台,积极部署协同化智能交通设施,推广应用具备多维感知、高精度定位、智能网联功能的终端设备,积极探索智慧交通在应急抢险、智能管控等领域的应用,加快构建多式联运智能综合运输体系。开展基于5G的车联网示范项目,统筹推进汽车、公路、城市道路及附属设施智能化升级,提升“人、车、路、云”融合协同能力。进一步利用交通运输部对口支援优势,创建新时代“交通强国”部县协作示范县,打造县域“交通强国”建设示范样板。
专栏11 交通基础设施重点工程 |
1.铁路 建成瑞梅铁路,规划建设R2线一期(安远-定南段)市域铁路,推进赣龙厦高铁、赣州至梅州高铁前期研究。 2.高速公路 建成赣州南至安远版石高速公路、寻全高速高云山出口,推进安远三百山至寻乌南桥、信丰至南雄东延至龙岩(途经安远段)高速公路建设。 3.国道公路 完成G357安远版石互通至版石圩(松岗)段公路、G238安远三排至黄泥岭段公路、G238安远县城至大围段公路、G238安远大围至顿界石公路国道升级改造;开工建设G238长乐亭至牛犬山段公路、G238安远塘村至长乐亭段公路、G238安远牛犬山至三排段公路、G358安远蓑衣坳至虎岗段国道改造;推进G357版石互通至松岗段国道改造。 4.省道公路 升级改造S317安远甲江林场至安信亭段、S317安远教头至三排段、S317安远太阳关至县城段等省道。 5.重要连接线路及快速交通走廊 建成安远县通用机场连接线、瑞梅铁路连接线、寻全高速安远高云山互通连接线,开工建设安远大围至赣深高铁定南西站快速交通走廊,推进会寻安大道建设项目。 6.农村公路 升级改造X223黑龙江头至鹤子双坑、X229黄坑-蔡坊-铁丰、X830心怀至重石、X221双芫至塘村至浮槎、X851太平至版石、X836黄背至白果前等县道。 建设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300公里,改造农村公路300公里,提升农村公路安防工程约400公里。 7.通用航空与枢纽 开工建设通用机场,开工建设安远综合客运枢纽(依托瑞梅铁路安远站)、产城新区综合货运枢纽。提标改造(新建)17个乡镇客运场站。新建南、中、北片区应急抢险养护中心3个。 |
第二节 强化能源资源保障
构建综合能源体系。完善电网、油气管网、新能源等设施,构建安全可靠、清洁高效、供应充足的综合能源保障体系。合理发展风电和光伏发电,加强风电和光伏发电的管理和维护;积极稳妥发展水电、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推动新能源发挥更大作用,提升更高效益,提升全县电网负荷能力。
推进能源互联网建设。鼓励建设基于互联网的智慧能源运行云平台,强化电力、天然气、热力管网等各类能源网络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构建能源形态协同转化、集中式与分布式能源协同运行的综合能源网络。完善电网布局和智能化网络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电网建设,加强输配电网和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大力推进支撑性电源点和调峰电力项目建设,全面提高电网供电输送能力,保障城乡安全高效用电。
促进能源产业链式发展。大力培育风力、光伏电力应用市场,推进安远能源结构优化调整、节能减排和绿色低碳发展。优化布局加油站建设,强化加油站管理水平,大幅提升群众便捷性。重点推进省级天然气管网和城乡管网建设,加快完善天然气应急储备。打造全县统一的智能充电服务平台,依托加油站、公交站场、停车场等场所,构建车桩相随、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加快电动汽车充电桩建设,形成覆盖城乡的新能源汽车充电网络。
专栏12 能源重点工程 |
1.油气仓储及供应设施 建成安远至定南、安远至会昌省天然气管网县县通工程;建成安远天然气门站及配套管网工程项目与12座城乡加油站,构建完善的城乡油气供应体系;建成覆盖县城、景区及乡镇驻地主要停车场、驻车点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网络体系。 2.配电网提升工程 建成安远修田110kV输变电工程,新建改造10千伏线路110公里,配套改造低压线路497公里。 3.新能源综合开发利用 建成安远县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开工建设陀秀崠风力发电建设项目、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总装机约90兆瓦。 |
第三节 提升水利基础设施保障水平
推动防洪保安工程提标扩面。实施一批城乡供水保障、防洪减灾、水生态环境保护等重大项目,保障供水安全、防洪排涝安全、生态安全。将营口水库纳入国家规划,力争开工建设。加快治理重点涝区,推进河道清淤疏浚、水库除险加固、城市防洪排涝、洪患村镇治理、千亩圩堤除险加固等工程,大力支持重点山洪沟、河流项目的治理,提高县城、重点乡镇防洪标准和防洪能力。
强化农田水利设施管护。完善农田灌溉工程体系,加快复垦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强化农田水利设施管护,推进水毁工程修复。完成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大力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加快重点水源和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整合各乡镇自来水厂,完善县乡供水管网建设,构建供水稳定、水质达标的城乡供水一体化体系。建立长效运行管控机制,提升城乡居民供水一体化服务水平。
强化水系生态安全建设。大力推进流域生态、农村水系进行综合整治。完善水利防控应急能力建设,加快现代化智慧水利布局,推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和水利业务深度融合。
专栏13 水利重点工程 |
1.城乡供水保障工程 新建、扩建安远县第二水厂、第三水厂,整合各乡镇自来水厂,完成城乡供水管网延伸及改造工程,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项目。新建上濂水库、营口水库、余坑、刀坑等17处大中小型水库(蓄水)工程,新建供水山塘项目。新建城市应急备用水源(永镇水库)工程。推进农村水系及水系连通综合整治工程项目。 2.防洪减灾工程 实施城乡防洪排涝工程,对安远水、碧湖水、花椒河、龙泉水等城区易捞河道进行整治,实施版石等圩镇防洪工程。实施各乡镇小型病库除险加固工程、洪患村镇治理工程与千亩圩堤除险加固工程,治理欣山镇、新龙乡七碛村、鹤子镇阳佳村等11处山洪沟。加固双芫乡合头村污泥坑山塘、车头镇龙头村三八水库、凤山乡石口村庙背坑山塘等8处重点山塘。 3.农田水利建设工程 开工建成安远县太平、东风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项目,新建、改造提升各乡镇粮食、果蔬产区的灌溉山塘项目。 |
第四节 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抢抓“新基建”发展机遇。围绕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三大方向,聚焦5G、大数据中心、物联网、工业互联网、智慧能源、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统筹谋划、积极布局,构建多元化投资体系,实施一批重大项目。
加强5G网络规划布局。全力推进5G基础建设,加快5G基站、机房和传输设备全面布局和建设进度,实现县城、乡镇、工业园区以及景区等行业应用密集地区5G网络全覆盖。在工业互联网、智慧政务、智慧农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智慧媒体、智慧应急、生态环保等领域探索新5G场景试验和应用。深化新老基础设施融合度,发挥新老基础设施的协同效应。
协同推动物联网建设。强化智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物联网在我县城市基础设施领域的广泛应用,推动感知网络与移动网络融合发展,构建多元化融合基础设施体系,提升智慧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大数据中心建设,加快智慧园区平台升级改造。加快社区充电桩建设,建设县级充电设施信息平台,构建智慧绿色充电网络。
布局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搭建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创新载体,推进科教基地、协同创新平台等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速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检测、交通、电力、医疗、农业和政务等领域率先应用和推广,大力发展智能审批、智能工厂、数字车间、智能检测、智能医疗、智能驾驶、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安防、智能农业。
专栏14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 |
1.5G基站建设项目 建设高可靠、低延时、低功耗、大连接的5G网络服务公用移动通信基站,力争在“十四五”期末实现全县5G网络全覆盖。在县城、产城新区、版石工业园、三百山风景名胜区、鹤子镇等重点乡镇和区域,补充、加密5G基站布置,形成高效稳定的5G网络。 2.智慧赋能融合基础设施 推动5G网络在学校、医院、社区、城市交通、旅游、农业等各领域的广泛应用,提高智能化应用水平。 3.智慧安远建设项目 建成安远县大数据平台,整合路政管理、城市管理、公共资源交易、天网、旅游服务、政务服务、赣南脐橙大数据、交通大数据中心等多个平台,推行“一网通办”,打造政务服务平台升级版。新建多个智慧不停车监测系统。 |
第十三章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争当“美丽中国”建设排头兵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扎实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加快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格局,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样板。
第一节 巩固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全方位推进生态治理和环境建设行动。严守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持续深入推进防污治污。实施碳达峰行动、气象“耕云”工程,全面推进“五气同治”、联防联控,巩固提升大气环境质量。深入开展“清河行动”,大力实施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攻坚行动,持续开展东江源头保护和流域综合整治,提升水环境质量。推进矿山环境修复、水土流失治理及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保障土壤安全。深入开展城乡环卫一体化,推广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利用,实现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建立城乡一体的污染物防控体系,加快补齐城乡污水垃圾处理、危险废弃物利用处理、污泥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利用、清洁能源供应及园区检测等领域的环保设施短板,推动环保基础设施提档升级。进一步争取东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政策,在三百山景区周边、县城周边开展生态环境提升行动,重点抓好退果还林、植树造林、低质低效林改造、水土保持、生活污水处理等工程,统筹岸线、林相资源保护修复和开发利用,构建会寻安绿色生态廊道。
第二节 拓展“两山”转化通道
构建绿色生态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高点“绿”成“金”、增值变现的水平,在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上实现新突破。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行高效互补、生态循环的种养模式,推动农村生活废弃物、农作物秸秆、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构建农业循环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大力推动林下油茶、中药材、菌类、蜂蜜、苗木花卉等产业发展,促进林业增效、林农增收。加快森林康养产业发展。推进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的绿色化改造,加快打造绿色工厂。积极推行清洁能源,发展绿色建筑。强化绿色发展的法规和政策保障,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推进传统产业绿色化转型升级。建立健全生态优势转化机制,积极创建现代林业产业示范区。科学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推进自然资源资产统一确权登记和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等环境权益交易,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专栏15 生态保护建设重点工程 |
1.城乡一体污染物防控工程 建成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一体化转运体系,全面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城乡居民与禽畜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建成县城工程渣土消纳场项目,促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补齐医疗废物收转运与处理能力短板。完成城区污水处理厂扩容,新建、提标改造乡镇污水处理设施,推进城乡污水一体化收集处理,新建污水管网190公里,改造管网100公里,新建工业园污水管网25公里。 2.全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工程建设,实施东江流域生态修复与环境综合治理,建成智慧化水环境监测监控体系。 3.水源地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 建成12万亩重点防护林工程,新建2万亩退化修复造林,完成37万亩低质低效林改造;完成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推进森林保护工程,建设国家储备林基地、提升绿色植保和植保能力,力争创建16个省级森林乡村;建立野生动植物调查监测体系与救治收容体系;实施森林消防能力提升工程建设。 |
第三节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完善生态环境治理领导责任体系。全面推行生态环保“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强化生态环保责任规定、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生态环保执纪问责等制度执行力度。加强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分类分区制定空间管制措施,引导人口和产业向适宜开发的区域转移,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和耕地保护制度,防止耕地“非粮化”。加快推进“三禁、三停、三转”制度化,打造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升级版。建立常态化生态保护与监管体系,构建环境资源司法保护和行政执法联动机制,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完善环保信用评级、环保信息强制性披露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探索运用互联网技术在生态保护区域内建设生态监测网络。强化绿色发展的法规和政策保障,完善对节能低碳、生态环保项目的各类担保机制,推进传统产业绿色化转型升级。科学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推进自然资源资产统一确权登记和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第四节 推进资源节约利用
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健全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培训机制,推广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倡导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广泛开展绿色生活行动,鼓励公众积极参与。深入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推广绿色低碳生活理念,倡导绿色生活消费方式。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及时准确披露各类环境信息,扩大公开范围,保障公众知情权,维护公众环境权益。
第十四章 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
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建设更具影响力的文化强县。
第一节 筑牢团结奋进思想根基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发展领域的指导地位,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加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强化网络管理,健全信息发布和政策解读机制。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健全长效机制,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普及。借助主题教育、微党课学习、“学习强国”等线上线下平台,加快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引领乡风文明新风尚,把握社会思潮的主流方向。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加强志愿服务、诚信社会、网络文明、家庭家教家风等建设。持续关注文化、旅游、教育、宗教等领域的意识形态风险点,牢牢守住意识形态安全底线。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文化领域的影响力,宣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劳动创造幸福等主流价值观念,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强化校园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注重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志愿服务建设、诚信社会建设、网络文明建设,提高居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充分发挥村民理事会、村组干部、志愿者等群体作用,大力整治陈规陋习,让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蔚然成风。
第二节 推动红色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
保护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弘扬苏区精神、长征精神,诠释革命精神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现实意义,健全红色基因传承教育长效机制,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深入挖掘提炼天心整军的核心价值和时代内涵,推进天心整军纪念园建设,打造国防教育基地和赣粤闽三省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加大红色文化和遗址的保护。加强党史研究,繁荣发展地方志事业,系统整理革命文献、遗迹、实物等史料。保护红军村、红军路,建设长征步道,加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影响力。讲好红色故事,强化青少年红色文化宣传教育,让红色文化基因代代相传。推出一批时代化研究成果,策划一批红色主题文化精品,出版系列县域特色红色文化丛书,提高红色资源的承载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从红色基因中汲取伟大的信仰力量。
加强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以及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加强文物古籍和红色档案保护、研究、利用,加强优秀传统技艺的保护传承,系统开展对重点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实施建设村级文化点、镇图书馆、红色故事馆“映山红”行动计划。深入挖掘提炼红色文化、客家文化、九龙山文化、采茶戏文化、楹联文化、美食文化等特色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特色文化乡村,盘活中国采茶戏艺术之乡、中国客家小吃之乡等文化资源,打造客家文化和红色基因传承地,推动东江源文化“走出去”。
第三节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大力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城乡一体、区域均衡、人群均等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普惠三级公共文化网络,提升和完善公共文体服务“设施网络化、供给多元化、机制长效化、城乡一体化、服务普惠化”格局。提升县融媒体中心媒体融合综合服务能力,将其打造成全媒体宣传阵地,提升对乡村各级的辐射影响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里”,发挥文化馆、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文化服务中心作用,鼓励设置乡村博物馆、村史馆,支持文化资源数字化。完成县级标志性文化工程“四馆一中心”(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档案馆和市民中心)等重大文化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推进城乡文化体育公共服务场所全面提质改造。鼓励支持民间组织或团体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使人民群众充分享有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第四节 实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完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新动能。建设红色文化体验公园,纳入赣南中央苏区国家红色文化公园体系。修缮一批红色旅游、红色研学、红色教育基地,提升一批文化博览中心。孵化一批客家文化项目,开发一批乡村文化旅游景点,推动建设客家文化产业集聚区。强化创新意识,推进“文化+”新业态培育,推广人工智能、大数据、VR/AR等现代技术元素,推动文化创意、文化演艺、文化教育、文化工艺品制造等新兴产业发展。挖掘文化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促进文化与科技、互联网、旅游、体育、金融等产业深度融合。规范健全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市场,大力培育新媒体人、网络直播红人等创新型文化产业人才,大力开发文创产品,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加强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加快把文化资源影响力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
专栏16 文化建设重大工程 |
1.文化传承与文物保护工程 建成大脑河长征体验公园、朱德天心整军纪念园、天心整军干部学院,建立长征红色教育基地;全面实施红军村群落文物保护和环境修复,推进村级红色故事馆建设;完成长沙乡筼筜等传统村落保护工程;支持采茶戏精品创作,推动“茶篮灯”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与合法宗教文化。 2.公共文化设施提质扩能工程 新建、改扩建县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档案馆、市民中心及采茶戏艺术中心(影剧院),提质改造城区街心公园、城北小游园等5个主题文化公园或文化广场,完善社区文化驿站等设施,完善乡村图书馆、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设施。 3.文化产业跃升工程 重点推进深港饮水思源国民教育基地建设,打造县文化产业博览园、客家小吃文化产业孵化基地等2个文化产业平台,开发建设客家文化特色民宿、特色文化乡村。 |
第十五章 持续增进人民福祉,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
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增强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一节 提高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
实施更加积极就业政策,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加快健全促进就业体制机制,全面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市场岗位创造能力,提升城乡居民整体收入水平。优化就业服务体系,推动企业稳岗扶持政策落实,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优化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培育行动,促使更多劳动者通过自身努力进入中等收入群体。健全城乡居民增收配套政策和技术工人、科研人员激励制度,拓宽城乡居民经营性、工资性、财产性、补助性和分红等收入渠道,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降低城乡居民生活综合成本。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重视发挥慈善等第三次分配作用。
第二节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义务教育均等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转变。优化城区学校布局,稳妥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新(改)扩建一批义务教育学校,推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提档升级,缩小城乡、校际间教育发展差距。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稳步推进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育模式、教育服务供给方式以及教育治理新范式。加强体教融合,夯实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础,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
提升各阶段教育教学质量。优化提升学前教育。新增一批城区幼儿园和村级公办幼儿园,全面建成以公办幼儿园为主体、覆盖城乡、普惠优质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完善县普通高中、职业技术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紧紧围绕电子信息首位产业、现代农业、电商主播等产业,大力培养技能人才,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面向粤港澳职业需求的合作交流,搭建县级教育协作发展与创新平台。大力实施全民科技教育培训工程,提升公民科技文化素质。
建好新时代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加大考评力度,统筹推进城乡教师轮岗。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专栏17 教育事业重点建设工程 |
1.教育资源扩容工程 新建14所城乡幼儿园、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小学、一所初中,新建安远实验中学;改扩建一批乡镇初中、中心小学;扩建安远二中。新建1所高职院校,扩建1所中专,启动安远应用技术学校整体搬迁。 2.特色职业培训工程 新建公共实训(继续教育)基地,实施农林技术培训下乡行动、电商培训进乡(镇)行动、实施电商创新助力行动、职业农民与产业工人培育行动。 |
第三节 全面推进健康安远建设
构建现代化公共卫生防护体系。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提高卫生健康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增强早期监测预警、快速检测、应急处置和综合救治能力。大力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全民心理健康水平。
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优化医疗卫生基础设施设备配备,推进基层医院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加强医疗信息化建设,全面推广使用社会保障卡(电子社保卡)、医保电子凭证,统筹推进医疗服务价格、薪酬制度、医保支付方式等综合改革,建立各类医疗保障互补衔接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提高卫生健康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实施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医疗服务能力补短板工程,建好新人民医院、妇女儿童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进一步抓好乡镇卫生院建设。构建现代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全面提升县级医院综合能力。完善城乡医疗服务网络,强化医生规范化培训,加强乡村卫生院医生队伍建设。提升慢病管理和残疾康复服务质量,重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加快补齐紧缺人才短板。发展“互联网+医疗”。加快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积极开展爱国卫生和全民健身活动,提升基层卫生服务水平,争创国家卫生县城,促进人民健康,全面建设“健康安远”。
第四节 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构建覆盖全县、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发展多层次、多支柱社会保险制度,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健全和完善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落实好优抚安置制度,做好就业保障,更加有效保障全县孤老优抚对象的合法权益。
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完善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城镇住房保障制度,加强廉租房、公租房的建设和分配管理,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满足不同群体多样化的住房需求。
优化人口生育服务。加强新时代人口生育宣传和舆论引导,引导生育水平提升并稳定在适度区间。实施妇幼健康服务保障工程,推进妇幼健康机构标准化建设与规范化管理,强化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加强生育全程优质服务和普惠托育服务。
大力完善养老服务建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围绕一体普惠推进养老服务建设,进一步提高集中养老服务能力和质量,实现城镇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做好医疗卫生与养老机构资源衔接,探索“医养+康养”养老服务新模式,逐步构建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完善临时救助制度。推进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完善帮扶老年人、残疾人、孤儿的社会福利制度。
统筹做好国防动员、军民融合、金融、科协、档案、史志、融媒体、人防、消防、物价、防震减灾、气象、水保、工商联、民族宗教、对台等各项工作。
专栏18 社会事业重大建设工程 |
1.卫生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建成县新人民医院、县中西结合医院、县妇女儿童医院;建设县妇幼保健院(妇计中心)、精神病专科医院等2所专科医院;迁建天心、双芫、车头、三百山4个卫生院;完善18个乡镇卫生院传染科、发热门诊建设;开工建设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推进县医疗物资储备仓库等应急医疗救治设施建设。 2.城乡养老体系建设工程 建设县康养中心、欣山中心敬老院等集中养老项目,完成浮槎、长沙、蔡坊等敬老院改造提升,建设78个农村(社区)养老服务站,推动版石、天心、孔田、龙布等4所老年公寓建设。 3.社会保障与救助能力提升工程 建成800套保障性住房,升级改造人才服务与就业指导中心;建成市民之家项目;建设县精神病患者福利院、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救助站)、乡镇“童伴之家”等社会救助设施;推进绿色殡葬服务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社会保障与福利救助能力。推进消防救援基地、应急抢险备战综合中心、乡镇派出所等项目建设。 4.全民健身工程 新建足球场2个;推进城东、城西、版石体育场项目建设;新建5个社区健身中心、4个乡镇全民健身中心;推进安远境内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南岭国家森林步道及长征步道建设,不断完善乡村全民健身设施。 |
第十六章 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安远
全面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深入实施国家安全战略,把安全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安远。
第一节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
创新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强化党对基层治理的统一领导、统筹协调,提升共治善治水平。把群众路线贯穿市域治理各方面、全过程,大力培育和引导社会组织和广大群众参与城市管理、公共服务、文明创建、社会稳定等各领域的治理。坚持和完善新时代“枫桥经验”,落实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机制,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推进社会治理智能化信息化。探索全域数字治理试验建设和治理现代化路径,实现县域治理数字化。实行“区块链+政务服务”,推进“天地图”、“一张图”建设,打造治理数字化平台。建立健全“治理直通车”服务长效机制,整合各乡镇、相关职能部门、社会组织、企业单位等多方数据,协同解决县域治理各领域事务,加快实现诉求在线直达、服务在线落地、绩效在线评价。强化基层治理探索创新,发扬基层首创精神,畅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第二节 深入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
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推进法治安远、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深入推进宪法贯彻实施,大力弘扬宪法精神,增强依宪执政能力。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增强领导干部法治素养和法治能力,提高依法执政水平。建立健全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行政执法、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机制,做到有案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不越位、不缺位。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重点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行政复议体制改革,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推进司法公正,健全司法权力运行监督管理机制,杜绝司法不公等违法行为。深入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强化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民守法。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进综合行政执法向基层延伸,积极推进跨部门跨领域综合执法,提高行政执法水平。
第三节 实现社会治理体系社会化网格化
推动社会治理多元共治健康发展。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提升社会组织建设水平,积极引导社会组织、社工与社区实现“三社”联动参与社会治理。将诚信社会建设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强化政府职责,理顺部门关系,提高政府公信力。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实现社会治理精细化,创新推进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智慧社区、平安社区等平台建设。积极预防、化解社会矛盾,推进基层综治中心实体化建设,以网格化社会治理为抓手,将问题化解在网格、解决在基层。
第四节 全面推进安全体系建设
坚决捍卫国家政治安全。始终把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放在首位,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全力做好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切实维护国家政治安全。严密防范和打击各种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活动和邪教活动。加强国家安全审查和监管,加大国家安全执法和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市民自觉维护国家安全意识。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信息安全、数据安全等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夯实维护社会稳定大局、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群众安居乐业的安全基石。
全面加强经济安全。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坚持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和粮食产量,优化农副产品结构,保障粮食安全。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有效供给和抗风险能力。加强稀土等战略资源管理,提高矿产资源安全保障。加强水利、水电、交通、通信、网络等重要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保障现代化建设基础设施安全。防范化解系统性经济风险。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全力保基本民生、保基层工资发放、保机构运转。加强隐性债务风险动态监测,稳妥化解存量债务,坚决杜绝违规新增政府债务。加强金融监管,严厉打击非法集资、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持续深化金融改革创新,积极开发金融产品,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强化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交通、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隐患排查,坚决防范重特大事故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全面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提升健康产品的服务和安全保障水平。健全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加快推进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重点工程建设,做好防汛防滑防火工作,加强消防安全领域隐患排查,完善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县级自然灾害大数据中心,健全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网络,提升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完善应急管理体制,全面完成救灾物资县级储备库项目建设,强化应急物资储备,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健全平安建设社会协同机制,确保高质量完成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任务,提升维护社会稳定能力和水平。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加强和改进信访调解工作,把各类社会风险隐患和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末端,积极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等特殊群体关爱服务。不断加强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实体化建设,推动民生民安深度融合。深入实施“雪亮工程”,推进城乡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实现行政村至少5个监控点,自然村至少2个监控点;推进智能安防小区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坚持扫黑除恶常态化,保持对黑恶势力、“保护伞”、新型网络犯罪等违法犯罪的高压打击态势,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
第十七章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把党的领导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打造基层党建质量提升示范样板,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凝聚起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第一节 全面加强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
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传承红色基因、答好“时代之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领导班子和干部“八项本领”“七种能力”。加强制度化建设,改进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全面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怕、慢、假、庸、散”作风顽疾,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常态化开展基层减负。完善监督机制,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加快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弘扬苏区干部好作风,把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建设引向深入,打造最讲党性、最讲政治、最讲忠诚、最讲奉献的红土圣地。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学习运用好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宝贵经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推进党的建设质量整体提升,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强化广大党员干部担当意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为实现规划目标提供坚强政治和组织保证。
第二节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增强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全面推进新时代人大工作,加强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创新联系群众的手段和方式,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落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提升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水平和能力。加强和改进新时代统战工作,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深化群团组织改革,充分发挥工青妇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夯实人民群众在基层群众自治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基层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创建省级双拥模范县,深化双拥共建,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融合。
第三节 健全规划落实与实施机制
健全规划体系。加强规划衔接统一,积极开展“多规合一”,推进规划纲要和国土空间规划、产业规划、社会事业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统一布局、相互衔接、相互协调、配套实施。各职能部门要依据规划纲要组织编制本行业的专项规划,专项规划要切实贯彻规划纲要的战略意图和主要任务,明确衔接程序,加强与规划纲要各项指标的衔接,确保各级各类规划在总体要求上方向一致、空间布局上相互协调、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
落实责任主体。必须认真贯彻好规划纲要精神,分年度落实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将规划纲要重大任务落实情况和下一年度实施计划列入党委(党组)和政府会议年度重点事项,主要负责同志为第一责任人,班子其他成员按照分工抓好主要指标以及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的落实工作。各职能部门要根据有关职责分工,制定规划纲要涉及本部门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实施方案,明确责任主体、实施时间表和路线图,确保规划纲要各项目标任务落地。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加强规划实施考核,根据各单位职能,逐项分解规划任务,并纳入县委、县政府对各部门、各乡镇的工作考核。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规划推进机制,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和落实。强化对规划指标、重大项目及政策措施的跟踪监测分析,及时发现项目实施存在的问题,相关部门要对重点领域的约束性指标和预期性指标完成情况开展定期评估。在本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县政府组织开展全面评估,中期评估报告提交县人大常委会审议。
推进规划项目实施。规划所列的重点工程项目,特别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基础设施、社会民生项目,政府要组织推动实施,在制定年度计划和财政预算时,落实建设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对有收益的公益性项目,要制定优惠政策,开展招商引资,采用多种融资方式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建设。对竞争性的产业项目,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政府提供服务。加强政银企之间的沟通协调,争取金融机构更多支持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激发民间资本投资活力,切实让社会资本在重点工程建设中“挑大梁”。
第四节 全要素保障规划实施
本规划提出的预期性指标和产业发展等任务,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要充分调动全县人民参与规划实施、建设美好家园的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各部门参与规划实施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汇聚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形成合力。要加大公共财力保障确保完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民生工程与生态工程建设。加强规划用地保障,强化资金保障、科技保障、人才支撑保障,提升全要素利用效益。用创新的路径、开放的思维、改革的办法破解各种发展困境、发展难题,保障规划各类工程、行动计划与项目落地实施、保障本规划目标和重点任务全面胜利完成。
站在新的发展阶段,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全县上下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记使命、感恩奋进,同心同德促发展,凝心聚力抓落实,要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与忧患意识,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以永无止境的要求干在实处,以谋新篇的担当走在前列,奋发有为,争先进位,为全力打造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安远样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而不懈奋斗!
安远县人民政府办公室秘书科 2021年4月28日印发